辛咸,肝为之病矣
。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
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
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
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
外实
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
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不
得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慧决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
盖人
之智慧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依止。是
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
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
当,多致劳损。男则视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何以致然?盖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血逆竭。
则
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荣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
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干。木气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
,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一种于诸劳中最为难治,盖病起于五脏之中,无有已期,药力
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劳,可
按脉与证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无可去之术也。故须审辨八要,庶不
违误
。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瞀食不入,此为五虚。)二曰实,
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三曰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
。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
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既先审此八要,参知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
切加诸病者,未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
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非只医家之罪,亦
病家之罪也。矧又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
,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药,亦治病之一说
耳。
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言广而不言狭,
如何便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
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
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
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其气冷也,
况
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
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 近隐处、人中
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
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讫生用。兹必为《本经》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
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矧《本经》全无去油之说。故陶隐居云∶熬令黄黑,然亦太过矣。
日华
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其杏仁、桃仁、葶苈、胡麻,亦不须
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黄色,斯可矣。
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例,今更合别论。缘人气有虚实,
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例。但古人凡设例者,皆
是假
令,岂可执以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今昔药法中,
有生
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膈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