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 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浊阴归六腑。味浓则泄。兼入足阳明胃经、手 阳 明大肠经。为荡涤之品也。味浓为阴。则入阴分。血者阴也。心主者也。血凝则瘀。大黄入 心。味苦下泄。故下瘀血。血结则闭。阴不和阳。故寒热生焉。大黄味苦下泄。则闭者通。
阴和于阳而寒热止矣。症瘕积聚。皆有形之实邪。大黄所至荡平。故能破之。小肠为受盛之 官。无物不受。传化失职。则饮留食积矣。大黄入小肠而下泄。所以主留饮宿食也。味浓则 泄。浊阴归腑。大黄味浓为阴。故入胃与大肠而有荡涤之功也。消积下血。则陈者去而新者 进 。所以又有推陈致新之功焉。其推陈致新者。以滑润而能通利水谷。不使阻碍肠胃中也。肠 胃无碍。则阳明胃与太阴脾调和。而食消化矣。饮食消化。则阴之所生。本自五味。五脏主 藏阴。阴生而藏安和矣。
制 方: 大黄同黄芩、沉香、礞石丸。名滚痰丸。治痰症。同当归、槟榔。治痢初起。同甘草。
治胃 火食入即吐。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灯心草】
内容:气寒。味甘。无毒。主五淋。生煮服之。
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 地中 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心与小肠为表里。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
心火结于小肠膀胱。则小便淋沥矣。灯心生煮服之。气寒清热。味甘化气。结者解而火下泄 矣。
制 方: 灯心焙。同炒盐共末。吹喉痹。煎汤调灯花末涂乳。小儿吮之。止夜啼。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使君子】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
使君子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小儿疳症。名虽有五。原皆由脾虚。脾虚则不健运。于是积聚生疳也。
其主之者。味甘可以益脾。气温可以健运也。中气不足。则溲溺为之变。所以小便白而混浊 也。其主之者。甘温益气。气足则清肃而便清也。甘温之品。则具条达之性。能泻脾经之湿 热。湿热清。则泻利自止而虫不生。所以杀虫疗泻痢也。
制 方: 使君子同芦荟、芜荑、滑石、麦芽、浓朴、陈皮。杀疳虫。消疳积。专为末。治小儿蛔 痛及 虚肿。煎汤漱虫牙疼痛。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枸杞子】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耐寒暑。
枸杞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 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 有热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热中 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其主周痹风湿者 。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湿灭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 治痹。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筋骨健则身自轻。血足则色华。
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制 方: 杞子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术。治肾虚目暗。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金樱子】
内容:气平。味酸涩无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金樱子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涩无毒。得地东生西收金木之味。
入足 厥阴肝经。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俱降。阴也。十剂云。涩可去脱。脾泄下痢。大肠不 禁也金樱子味酸涩。所以固脱也。小便气化乃出。金樱子气平益肺。肺气足以收摄。则小便 利自止。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樱子味酸敛肝。肝不疏泄。精 气自涩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气。气充所以轻身也。
制 方: 金樱子同芡实丸。名水陆丹。益气补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肾泄。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杜仲】
内容:气平。味辛。无毒。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久服轻身耐老。(盐水炒)
杜仲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润泽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 于降 。阴也。腰者肾之腑。膝者肾所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 者阴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阴足而补中也。初生之水谓之精。天一之水 也。杜仲入肺。肺主气而生水。所以益精气。精气益则肝有血以养筋。肾有髓以填骨。所以 筋骨坚也。肺主气。辛平益肺。则气刚大。所以志强。阴下者即篡间。任脉别络也。痒湿者 湿也。杜仲辛平润肺。则水道通而湿行也。小便气化乃出。有余沥气不收摄也。杜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