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 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 也。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阴精所奉。其人寿也 。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制 方: 升麻同葱白。散阳明风邪。同石膏。止阳明齿痛。同葛根、白芍、甘草。名升麻葛根汤。
治 阳明之热邪。及 疹。同人参、莲子。治噤口痢。同石膏、知母、麦冬、竹叶。治阳明经风 热。同川连、红曲、滑石、白芍、甘草。治痢。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川芎】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川芎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
气味俱升。阳也。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中风。风邪入 脑头痛也。其主之者。辛温能散也。寒伤血。血涩则麻木而痹。血不养筋。筋急而挛。肝藏 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缓急金疮。金疮失血。则 筋时缓时急也。川芎味辛则润。润可治急。气温则缓。缓可治缓也。妇人禀地道而生。以血 为 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川芎入肝。肝乃藏血之藏。生发之经。气温血活。自然生生不已 也。
制 方: 川芎同白芍、归身、生地。名四物汤。治血虚。同甘菊、归身、生地、白芍、甘草。治 血虚 头痛。同归身、桂心、牛膝。治子死腹中。同续断、生地、白胶、杜仲、山萸、北味、人参 、黄 、枣仁。治血崩不止。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防风】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久服轻身。
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气味俱升。阳也。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 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 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 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 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制 方: 防风同白芍、黄 。治表虚自汗。同荆芥、白芷、生地、地榆、黄 。治破伤风。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葛根】
内容:气平。味甘辛。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
葛根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辛无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阳明经 燥金 胃。气味轻清。阳也。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腾胃气。气上则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热者 。葛根气平。平为秋气。秋气能解大热也。脾有湿热。则壅而呕吐。葛根辛甘。升发胃阳。
胃阳鼓动。则湿热下行而呕吐止矣。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 自愈也。阴者从阳者也。人生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 阴亦起也。甘者土之冲味。平者金之和气。所以解诸毒也。
葛谷气平味甘。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阴中阳也。阴中之阳为少阳。清轻上达。能 引胃 气上升。所以主下痢十岁以上。阳陷之症也。
制 方: 葛根同香薷、生地。煎服。可以预防热病。同白芍、甘草、山药、白茯、焦米。治痢血 不止 。葛根一味。治中毒。
<目录>卷二\草部下<篇名>【麻黄】
内容: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 寒热。破症坚积聚。(去节水煮去沫用)
麻黄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 经。
气味轻升。阳也。心主汗。肝主疏泄。入肝入心。故为发汗之上药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 者。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之伤寒也。麻黄温以散之。当汗出而解也。温疟。但热不寒 之疟也。温疟而头痛。则阳邪在上。必发表出汗。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所以亦可主以麻黄 也。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则咳逆上气 自平。寒邪郁于身表。身表者。太阳经行之地。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麻黄温以散寒。
寒去而寒热除矣。症坚积聚者。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 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破矣。(根节)气平。味甘无毒。入足太阳脾经、手太阴肺 经 。所以止汗也。
制 方: 麻黄同桂心。治风痹冷痛。同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治伤寒营症。同白芍、
甘草 、炮姜、细辛、苏梗、北味。治肺寒而喘。麻黄根同黄 、牡蛎末。小麦汤下。治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