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可投药。初食觉甘 香,至半斤觉稍宽,尽一斤始觉辛辣,粥食入口,了无滞碍。此鸟好啖半夏,久而毒发耳,
故以姜制之也。观此二说,则鹧鸪多食,亦有微毒矣;而其功用又能解毒解蛊,功过不相掩 也。凡鸟兽自死者,皆有毒,不可食,为其受厉气也,何独鹧鸪即神取飨帝乎?鄙哉其言也!
\x脂膏\x 【主治】涂手皲瘃,令不龟裂(苏颂)。
\x竹鸡\x(《拾遗》)
【释名】山菌子(藏器)、鸡头鹘(《苏东坡集》)、泥滑滑。
时珍曰∶菌子,言味美如菌也。蜀人呼为鸡头鹘,南人呼为泥滑滑,因其声也。
【集解】藏器曰∶山菌子生江东山林间。状如小鸡,无尾。时珍曰∶竹鸡今江南、川、
广处处有之,多居竹林。形比鹧鸪差小,褐色多斑,赤纹。其性好啼,见其俦必斗。捕者以 媒诱其斗,因而网之。谚云∶家有竹鸡啼,白蚁化为泥。盖好食蚁也。亦辟壁虱。
\x肉\x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唐小说》云∶崔魏公暴亡。太医梁新诊之,曰∶中食毒也。仆曰∶好食 竹鸡。新曰∶竹鸡多食半夏苗,盖其毒也。命捣生姜汁折齿灌之遂苏。则吴廷绍、杨吉老之 治鹧毒,盖祖乎此。
【主治】野鸡病,杀虫,煮炙食之(藏器)。
【附录】杉鸡 时珍曰∶按∶《临海异物志》云∶闽越有杉鸡,常居杉树下。头上有长 黄毛,冠颊正青色,如垂 。亦可食,如竹鸡。
<目录>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篇名>英鸡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英鸡出泽州有石英处,常食碎石英。状如雉,而短尾,体热无毛,腹 下毛赤,飞翔不远,肠中常有石英。人食之,取英之功也。今人以石英末饲鸡,取卵食,终 不及此。
\x肉\x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益阳道,补虚损,令人肥健悦泽,能食,不患冷,常有实气而不发也(藏器)。
<目录>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篇名>秧鸡内容:(《食物》)
【集解】时珍曰∶秧鸡大如小鸡,白颊,长嘴短尾,背有白斑。多居田泽畔,夏至后夜 鸣达旦,秋后即止。一种 (音邓)鸡,亦秧鸡之类也。大如鸡而长脚红冠。雄者大而色褐,
雌者稍小而色斑。秋月即无,其声甚大,人并食之。
\x肉\x 【气味】甘,温,无毒。
【主冶】蚁 (汪颖)。
<目录>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篇名>鹑内容:(《嘉 》)
【释名】时珍曰∶鹑性淳,窜伏浅草,无常居而有常匹,随地而安,庄子所谓“圣人鹑 居”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谓淳矣。其子曰 。宗 曰∶其卵初生谓之罗鹑,至 秋初谓之早秋,中秋已后谓之白唐,一物四名也。
【集解】禹锡曰∶鹑,蛤蟆所化也。慎微曰∶杨亿《谈苑》云∶至道二年夏秋间,汴人 鬻鹑者,车载积市,皆蛙所化,犹有未全变者,《列子》所谓“蛙变为鹑”也。宗 曰∶鹑 有 雌雄,常于田野屡得其卵,何得言化也?时珍曰∶鹑大如鸡雏,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甚 肥。雄者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则群飞,昼则草伏。人能以声呼取之,
畜令斗抟。《万毕术》云∶蛤蟆得瓜化为鹑。《交州记》云∶南海有黄鱼,九月变为鹑。以盐 炙食甚肥美。盖鹑始化成,终以卵生,故四时常有之。 则始由鼠化,终复为鼠,故夏有冬 无。
\x肉\x 【气味】甘,平,无毒。
禹锡曰∶四月以前未堪食。不可合猪肝食,令人生黑子;合菌子食,令人发痔。
【主治】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
酥煎食,令人下焦肥(《嘉 》)。小儿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有效(寇宗 )。
【发明】时珍曰∶按∶董炳《集验方》云∶魏秀才妻,病腹大如鼓,四肢骨立,不能 贴席,惟衣被悬卧,谷食不下者数日矣。忽思鹑食,如法进之,遂运剧。少顷雨汗,莫能言 ,但有更衣状。扶而圊,小便突出白液,凝如鹅脂。如此数次,下尽遂起。此盖中焦湿热积 久所致也。详本草鹑解热结,疗小儿疳,亦理固然也。董氏所说如此。时珍谨按∶鹑乃蛙化 ,气性相同。蛙与蛤蟆皆解热治疳,利水消肿;则鹑之消鼓胀,盖亦同功云。
<目录>禽部第四十八卷<篇名>禽之二内容:(《拾遗》)
【释名】鹌(一作 )。 (音宁)、 (音如)、 。时珍曰∶ 不木处,可谓安宁自 如矣。
庄子所谓腾跃不过数仞,下翔蓬蒿之间者也。张华注《禽经》谓之篱 ,即此。鹌则 音之 转也。青州谓之 母,亦曰 雀。又 【集解】藏器曰∶ 是小鸟,鹑类也。一名 。郑玄注《礼记》雉、兔、鹑、 ,以 为。人多食之。时珍曰∶ ,候鸟也。常晨鸣如鸡,趋民收麦,行者以为候。《易通卦验》
云立春、雨水鹑鹌鸣是矣。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今人总以 鹌鹑名之。按∶《夏小正》云∶三月田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