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887页

。段氏《北 谓 之(音墟)。鲽,犹 也;
名婢屣鱼,《临海水土记》名奴 鱼,《南越志》名版鱼,《南方异物志》名箬叶鱼,皆因形 也。
【集解】时珍曰∶案∶郭璞云∶今所在水中有之。状如牛脾及女人鞋底,细鳞紫黑色,
两片相合乃得行。其合处半边平而无鳞,口近腹下。刘渊林以为王余鱼,盖不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虚益气力。多食动气(孟诜)。
<目录>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篇名>鱼内容:(音梢。《拾遗》)
【集解】藏器曰∶出江湖。形似马鞭,尾有两歧,如鞭鞘,故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痔下血,瘀血在腹(藏器)。
<目录>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篇名>鲛鱼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沙鱼(《拾遗》)、 鱼(鹊、错二音)、鳆鱼(音剥)、溜鱼。
时珍曰∶鲛皮有沙,其纹交错鹊驳,故有诸名。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 名,讹为鲛。段成式曰∶其力健强,称为河伯健儿。
藏器曰∶鲛与石决明,同名而异类也。
【集解】恭曰∶鲛出南海。形似鳖,无脚有尾。
保升曰∶圆广尺余,尾亦长尺许,背皮粗错。
颂曰∶有二种,皆不类鳖,南人通谓之沙鱼。大而长喙如锯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小 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强而有小毒。彼人皆盐作修脯。其皮刮治去沙,剪作 ,为食品美味,
食之益人。其皮可饰刀靶。
宗 曰∶鲛鱼、沙鱼形稍异,而皮一等。
时珍曰∶古曰鲛,今曰沙,是一类而有数种也,东南近海诸郡皆有之。形并似鱼,青目 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大者尾长数尺,能伤人。皮皆有沙,如 真珠斑。其背有珠纹如鹿而坚强者,曰鹿沙,亦曰白沙,云能变鹿也。背有斑纹如虎而坚强 者,曰虎沙,亦曰胡沙,云虎鱼所化也。鼻前有骨如斧斤,能击物坏舟者,曰锯沙,又曰挺 额鱼,亦曰 ,谓鼻骨如 长丈 许 剑,治骨角。
藏器曰∶其鱼状貌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贼也。小者子随母行,惊 母腹中。
\x肉\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 ,补五脏,功亚于鲫,亦可作 、 (诜)。甚益人(颂)
\x皮\x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别录》)。蛊气蛊疰(恭)。烧灰水服,主食鱼中毒 器)。烧研水服,解 鱼毒,治食鱼 成积不消(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治疰鲛鱼皮散∶颂曰∶胡洽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鲛鱼皮(炙)、朱砂、雄黄、金牙、
蜀椒、细辛、鬼臼、干姜、莽草、天雄、麝香、鸡舌香、桂心各一两,贝母半两,蜈蚣、蜥 蜴各(炙)二枚,为末。每服半钱,温酒服,日二。亦可佩之。
时珍曰∶《千金》鲛鱼皮散∶治鬼疰。用鲛鱼皮(炙)、龙骨、鹿角、犀角、麝香、蜈 蚣、雄黄、朱砂、干姜、蜀椒、 荷根、丁香等各一分,贝子十枚。为末。酒服方寸匕,加 至二匕,日三服。亦可佩。
\x胆(腊月收之)\x 【主治】喉痹,和白矾灰为丸,绵裹 <目录>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篇名>乌贼鱼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乌 (《素问》)、墨鱼(《纲目 骨名海螵蛸。
颂曰∶陶隐居言此是 乌所化。今其口脚具存,犹颇相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乌 。
能吸波 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因名乌贼,言为乌之贼害也。
时珍曰∶案∶罗愿《尔雅翼》云∶九月寒乌入水,化为此鱼。有文墨可为法则,故名乌 。 者,则也。骨名海螵蛸,象形也。
大明曰∶鱼有两须,遇风波即以须下碇,或粘石如缆,故名缆鱼。
瑞曰∶盐干者名明鲞,淡干者名脯鲞。
【集解】《别录》曰∶乌贼鱼生东海池泽。取无时。
颂曰∶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其背上只有一骨,浓 三、四分,状如小舟,形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甚长。腹中血及胆正如墨,可以书字。
但逾年则迹灭,惟存空纸尔。世言乌贼怀墨而知礼,故俗谓是海若白事小吏也。
时珍曰∶乌 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炸熟以姜、醋食之,脆美 螵蛸,形似樗蒲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 为钿饰。又《相感志》云∶乌 过小满则形小也。
藏器曰∶海人云∶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故形犹似之,墨尚在腹也。
禹锡曰∶陶弘景及《蜀本图经》皆言是 乌所化。
乃水鸟,似 短项,腹翅紫白,背上绿色。唐·苏恭乃言无 乌,误矣。
\x肉\x 【气味】酸,平,无毒。
瑞曰∶味珍美。动风气。
【主治】益气强志(《别录》)。益人,通月经(大明)。
\x骨(一名海螵蛸)\x 【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