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茎、
叶,亦可以水煎汁,和曲酿米酒成,时时饮之。亦可煮酒饮。加远志为使更良。一方∶加木
瓜煮酒服。谈野翁《试验方》云∶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盛,
入无灰好酒二斗中,大坛封固,安大锅内,文武火煮之。坛上安米一合,米熟为度。取出火
毒,以渣晒干为丸。每旦服五十丸,药酒送下,临卧再服。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
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王纶《医论》云∶风病饮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
酒,日饮数杯,最有益。诸浸酒药,惟五加与酒相合,且味美也。
【附方】旧二,新六。
虚劳不足∶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斗,水一石五斗,煮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
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
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以浸酒
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
方》)。
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
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
劳。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
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每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久服去风劳。(《千金》)。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闻水声者,捣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
二七日,遍身生疮,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汤浴之,取疮愈。(《千金方》)。
服石毒发或热不禁,多向冷地卧∶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外
台秘要》)。
火灶丹毒从两脚起,赤如火烧∶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 铁家槽中水和,涂之。(杨
氏《产乳》)。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篇名>枸杞地骨皮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枸 (《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
红菜头(《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辅(《本经》)、地仙(《日华》)、
却暑(《别
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
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
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集解】《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颂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
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
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
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
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
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硕者为
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入药尤神良。宗 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
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
物也。
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根粗。河西及
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则
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
佳。
【气味】枸杞∶苦,寒,无毒。
《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
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宗 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
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