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丸服亦可。(
热水肿疾∶山栀子仁炒研,米饮服三钱。若上焦热者,连壳用。(《丹溪纂要》)。
霍乱转筋,心腹胀满,未得吐下∶栀子二七枚烧研,熟酒服之立
冷热腹痛 刺,不思饮食∶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研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十五丸,生姜汤下。小腹痛,茴香汤下。(《博济方》),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
焦
(《丹溪纂要》)。
五脏诸气,益少阴血∶用栀子炒黑研末,生姜同煎,饮之甚捷。(《丹溪纂要》)。
五尸疰病∶冲发心胁刺痛,缠绵无时。栀子三七枚烧末,水服。(《肘后方》)。
热病食复及交接后发动欲死,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一升服,令微汗。(《梅
师方》)。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水一盏,煎七分,
服之。或吐或不吐,立效。(阎孝
盘肠钓气∶越桃仁半两,草乌头少许,同炒过,去草乌,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半
钱,茴香葱白酒下。(《普济方》)。
赤眼肠秘∶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水一升,煎半升,去滓,入大黄末三钱,温服。(《普
济方》)。
吃饭直出∶栀子二十个,微炒去皮,水煎服。(《怪症奇方》)。
风痰头痛不可忍∶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吐即止。(《兵部手集》)。
鼻上酒 ∶栀子炒研,黄蜡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细茶下,日二服。忌酒、麸、
煎
火焰丹毒∶栀子捣,和水涂之。(《梅师方》)。
火疮未起∶栀子仁烧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千金方》)。
眉中练癣∶栀子烧研,和油敷之。(《保幼大全》)。
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甚效。(《集简方》)。
犬咬伤∶栀子皮(烧研)、石硫黄等分,
汤荡火烧∶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x花\x
【主治】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时珍)。
【附录】木戟 藏器曰∶生山中。叶如栀子。味辛,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篇名>酸枣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 (《尔雅》)、山枣。
【集解】《别录》曰∶酸枣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
弘景曰∶今出东山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与经文疗
不得眠正相反。恭曰∶此即 枣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今医以棘
实为酸枣,大误矣。藏器曰∶酸枣既是大枣中之酸,此即是真枣,何复名酸?既名酸,又云
小。今枣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惟嵩阳子云∶余家于滑台。今酸枣县,即滑之
属邑也。其树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可为车轴及匙、箸等。其树皮
亦细而硬,纹似蛇鳞。其枣圆小而味酸,其核微圆而仁稍长,色赤如丹。此医之所重,居人
不易得。今市人卖者,皆棘子也。又云∶山枣树如棘,其子如生枣,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
食,山人以当果。颂曰∶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 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
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
取核中仁,《孟子》曰“养其 棘”是也。嵩阳子言酸枣县所出为真,今之货者皆是棘实,
用
者尤宜详辨。志曰∶酸枣即棘实,更非他物。若云是大枣味酸者,全非也。酸枣小而圆,其
核中仁微扁;其大枣仁大而长,不相类也。宗 曰∶天下皆有之,但以土产宜与不宜尔。嵩
阳子言酸枣木高硕,今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
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其实一本也。
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浓。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
乃土地所宜也。后有白棘条,乃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实大,其刺亦少。故
枣取大木,棘取小科,不必强分别焉。
\x酸枣\x
【气味】酸,平,无毒。宗 曰∶微热。
时珍曰∶仁∶味甘,气平。
曰∶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
之才曰∶恶防己。
【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
肥健(《别录》)。筋骨风,炒仁研,汤服(甄权)
【发明】恭曰∶《本经》用实疗不得眠,不言用仁。今方皆用仁。补中益肝,坚筋骨,
助阴气,皆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