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九枚,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半夏,
白色。二月生苗,蔓高六、七尺,茎细而光。叶如乌 叶,而短扁不团。每叶丫生子枝,或
一或二,袅袅下垂。六、七月开碎青黄色花,随即结实。碎子丛簇,如谷精草子状。九月采
根。
【气味】苦,凉,无毒。
【主治】咽痛喉痹,散血。以新汲水或醋磨汁含咽,甚良(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篇名>山豆根

内容:(宋《开宝》)
【释名】解毒(《纲目》)、黄结(《纲目》)、
颂曰∶其蔓如大豆,因以为名。
【集解】颂曰∶山豆根,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
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
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气味】甘,寒,无毒。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开宝》)。
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苏颂)。

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
肿秃疮,蛇狗蜘蛛伤(时珍)。
【附方】旧十,新三。
解中蛊毒∶密取山豆根和水研,服少许,未定再服。已禁声者,亦愈。
五般急黄∶山豆根末,水服二钱。若带蛊气,以酒下。
霍乱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汤下三钱。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汤下,三服自止。(以上
并《备急方》)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半盏服,入口即定。
头风热痛∶山豆根末,油调,涂两太阳。
头上白屑∶山豆根末,浸油,日涂之。
牙龈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以上并《备急方》)
喉中发痈∶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就能言语。(《永类方》)
麸豆诸疮,烦热甚者∶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许。(《经验方》)
疥癣虫疮∶山豆根末,腊猪脂调涂。(《备急方》)
喉风急证,牙关紧闭,水谷不下∶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二、三口即愈。
(杨清叟《外科》)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篇名>黄药子

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药子(《纲目》)、大苦(《纲目》)、赤药(《图经》)、红药子。时珍曰∶按∶
沈括《笔谈》云∶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尔雅》云∶ ,大苦者,云即甘草也。蔓生,叶
似薄荷而色青黄,茎赤有节,
【集解】颂曰∶黄药原出岭南,今夔、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山中亦有之,以忠州、
万州者为胜。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
之赤药,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湿时红赤色,曝干即黄。《本经》有药实
根,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黄药之实。但言叶似杏,其花红白
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
时珍曰∶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
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
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
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
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x根\x
【气味】苦,平,无毒。
大明曰∶凉。治马心肺热疾。
【主治】诸恶肿疮 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涂(《开宝》)。凉血降火,消
瘿解毒(时珍)。
【发明】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斤,
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他州者,力慢,须用加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入中,固济瓶
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待酒冷乃开。时时饮一杯,不令绝酒气。经三、五日后,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着其效,云得之邕州从事张 。 目
击有效,复试其验如神。其方并同,惟小有异处,是烧酒候香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
一宿,火不可过猛耳。
【附方】旧二,新五。项下瘿气 黄药子一斤洗锉,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门方》
吐血不止∶药子一两,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