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每旦一服,以知为度。如女子阴冷者,即取前药五两,
加桃仁二百枚(去皮尖),熬捣为散,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米饮及酒下三十丸,日
再服,以愈为度。忌麻子、荞麦。(《图经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驱红散∶治呕吐诸血及便血、妇人崩中神效。用积雪草五钱,当归(酒
洗)、栀子仁(酒炒)、蒲黄(炒)、黄连(炒)、条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陈槐花(炒)
各一钱。上部加藕节一钱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钱五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神效。此方得之
甚秘,此草与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晓也。(董炳《集验方》)
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捣烂,随左右塞耳内。(《摘玄方》)



<目录>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篇名>苏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紫苏(《食疗》)、赤苏(《肘后方》)、桂荏时珍曰∶苏从酥,音酥,舒畅也。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
雅》谓之桂荏。
【集解】弘景曰∶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
颂曰∶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采茎叶,秋采子。有数种,水苏、
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各有别条。
时珍曰∶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
四围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
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俎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
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
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务本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打油
燃灯甚明,或熬之以油器物。《丹房镜源》云∶苏子油,能柔五金八石。《沙州记》云∶乞弗
虏之地,不种五谷,惟食苏子。故王祯云∶苏有遮护之功,又有灯油之用,不可阙也。今有
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
曰∶薄荷根茎真似紫苏,但叶不同尔。薄荷茎燥,紫苏茎和。入药须以刀刮去青薄皮
锉之。
\x茎叶\x
【气味】辛,温,无毒。
李廷飞曰∶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别录》)。除寒热,治一切冷气
,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香港脚,通大小肠(《日华》)。通心经,益脾胃,
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苏颂)。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
,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时珍)。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甄权)。
【发明】颂曰∶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
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
散血;同木瓜、浓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
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
久则泄人真气焉。
宗 曰∶紫苏其气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甚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
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
【正误】颂曰∶苏主鸡瘕,《本经》不着。南齐褚澄治李道念食白沦鸡子成瘕,以苏煮
服,吐出鸡雏而愈也。
时珍曰∶按《南齐书》,褚澄所用者蒜也,非苏也。盖二字相似,誉录误耳,苏氏欠考
矣。详见蒜下。
【附方】旧二,新一十三。
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后方》)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肘后》)劳复食复欲死者。
苏叶煮汁二升,饮之。亦可入生姜、豆豉同煮饮。(《肘后》)卒 不止 香苏浓煮,顿服三
升,良。(《千金》)霍乱胀满,未得吐下。用生苏捣汁饮之,佳。干苏煮汁亦可。(《肘后
方》)
诸失血病∶紫苏不限多少,入大锅内,水煎令干,去滓熬膏,以炒熟赤豆为末,和丸梧
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门方》)金疮出血不止。以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
之。(《永类钤方》)
颠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伤损血出不止。以陈紫苏叶蘸
所出血, 烂敷之。血不作脓,且愈后无瘢,甚妙也。(《永
疯狗咬伤∶紫苏叶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