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295页

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 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
颂曰∶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 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冷即再温,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盖眼目之 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韩 曰∶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不但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目疾,入 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之。生用为君,佐以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 交于顷刻。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以黄土、姜汁、酒、蜜四炒为君,以使君子为臣,白 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
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
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 、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
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 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 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弘景曰∶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慎微曰∶刘宋王微《黄连赞》云∶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缙云昔 御,飞跸上 。不行而至,吾闻其人。又梁江淹《黄连颂》云∶黄连上草,丹砂之次。御孽 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时珍曰∶《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
《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 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素问》载岐伯言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 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 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 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又秦观与乔希 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巳,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 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己,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况 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 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书,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我明 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柏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 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当以《素问》
之言为法,陶氏道书之说,皆谬谈也。杨士瀛云∶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附方】旧二十二,新五十三。
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 局方》)
猝热心痛∶黄连八钱。 咀,水煎热服。(《外台秘要》)
肝火为痛∶黄连(姜汁炒),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左金丸∶用 黄连六两,茱萸一两。同炒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伏暑发热,作渴呕恶,及赤白痢,消渴,肠风酒毒,泄泻诸病,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川 黄连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干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
《和剂局方》)阳毒发狂,奔走不定。宜黄连、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浓煎甘草汤 下。(《易简方》)骨节积热,渐渐黄瘦。黄连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经宿,微煎 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广利方》)小儿疳热流注,遍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
猪肚黄连丸∶用猪肚一个(洗净),宣黄连五两。切碎,水和,纳入肚中缝定,放在五 升粳米上,蒸烂,石臼捣千杵,或入少饭同杵,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仍服调血 清心之药佐之。盖小儿之病,不出于疳,则出于热,常须识此。(《直指方》)三消骨蒸∶黄 连末,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晒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大麦汤下。寻常渴,只一服见效。(《易简方》)消渴尿多∶《肘后方》∶用黄连末,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宝鉴》∶用黄连半斤,酒一升浸,重汤内煮一伏时,取 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崔氏∶治消渴,小便滑数如油。黄连五两,栝蒌根五两,为末,生地黄汁丸梧子大。每 牛乳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