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
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
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
(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

敷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
黄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
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
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
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纹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
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
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
(《外科精要方》)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蒌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
方》)
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
破,破则难愈也。用横纹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
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锉,用无灰好酒
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
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敷。(《谈野
翁方》)
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
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
即死。(《千金方》)饮馔中毒,未审何物,猝急无药。只煎甘草荠 汤,入口便活。(《金
匮玉函方》)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
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黄耆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黄 (《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
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或作蓍者,非矣。
蓍,乃蓍龟之蓍,音尸。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
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
用,道家不须。
恭曰∶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
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
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并同,而力
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
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黄 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