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苏
恭、孟诜、陈藏器诸家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法。时珍曰∶
书凡十卷,总集旧说,无甚新义。古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崔浩食经》九卷,《竺
喧食经》十卷,《膳馐养疗》二十卷,昝殷《食医心镜》三卷,娄居中《食治通说》一卷,
陈直《奉亲养老书》二卷,并有食治诸方,皆祖食医之意也。
《蜀本草》 时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与诸医士,取《唐本草》参校增补
注释,别为《图经》凡二十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
苏也。
《开宝本草》 时珍曰∶宋太祖开宝六年,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取唐、
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刊正别名,增药一百三十三种。马志为之注解
,翰林学士卢多逊等刊正。七年复诏志等重定,学士李 等看详。凡神农者白字,名医所传
者墨字别之。并目录共二十一卷。序曰∶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
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
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
参校,增药余八百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
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
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于笔头灰,
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类
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
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于光盐。生姜、干姜,同归一说。至于鸡肠、繁缕、
陆英、蒴 ,以类相似,从而附之。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讨源于别本,或传效
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于突厥白,旧说灰类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
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
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
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义既刊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
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嘉 补注本草》 时珍曰∶宋仁宗嘉 二年,诏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尚书祠部郎
中秘阁校理林亿等,同诸医官重修本草。新补八十二种,新定一十七种,通计一千八十二
条,谓之《嘉 补注本草》,共二十卷。其书虽有校修,无大发明。其序略云∶《神农本草
经》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至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
分为七卷。唐苏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
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种,为《开宝本草》。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
保升等稍有增广,谓之《蜀本草》。嘉 二年八月,诏臣禹锡、臣亿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
,遂更研核。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虽屡
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常用,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
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
;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
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
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
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
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
见某书。凡所引书,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先后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
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人,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
《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别
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凡显庆所增者,
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
有,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