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
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于肺而见消渴咳嗽不宁。(肾火上蒸。
)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连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

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时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热。屡有殊功。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
。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
于下为尤切焉。但脾胃虚寒者禁服。(汪昂曰。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
同鲜小蓟煎浓汁。治下疳甚妙。)甘草水浸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山果)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
致火气
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
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
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
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
嗽之要剂也。取叶干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盐或姜炙。或蜜炙。各依方
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味)清胃肾火
茶茗(专入胃肾)。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克足。
纤芥
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爆能解。凡一
切食积不化。(属滞。属湿。)头目不清。(属热。)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
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汤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头目
。蒙筌曰。热下降。则上自清矣。)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损神。)久服瘦人
。(伤精。)至于空心饮茶。既直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阳脏服之无碍。阴脏服之不宜
。)
万不宜服。茶之产处甚多。有以阳羡名者。谓之真岩茶。治能降火以清头目。有以腊茶名者
。以其经冬过腊。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有以菘萝名者。是生于徽。专于化食。有以日铸名
者。生于浙绍。专于清火。有以建茶名者。生于闽地。专于辟瘴。有以苦丁名者。产于六合
。专于止痢。有以普洱名者。生于滇南。专于消食辟瘴止痢。至于蒙山。世所罕有。且有许
多伪充。真伪莫辨。然大要总属导痰宣滞之品。(茶与生姜同煎。名姜茶散。能治赤白痢。
盖茶助阴。姜助阳。合用使其寒热平调。)虽一日之利暂快。而终身之累斯大。损多益少。
服宜慎矣。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兽)清胃大热兼凉心血
犀角(专入胃。兼入心)。苦咸大寒。功专入胃清热。及入心凉血。盖胃为水谷之海。
无物不
受。口鼻为阳明之窍。凡毒邪必先由于口鼻而入。以至及于阳明胃腑。(时珍曰。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饮食药物。必先入胃。)犀角为神灵之兽。食百草之毒

及众木之棘。角尖精力尽聚。用此苦寒之性。使之专入阳明。以清诸热百毒也。热邪既去。
心经自明。所以狂言妄语。热毒痈肿。惊烦目赤。吐血衄血蓄血。时疫斑黄。痘疮黑陷等症
。无不由于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也。然痘疮心火。初用不无冰伏之虞。后用
不无引毒入心之患。故必慎用。始无碍耳。至于蛊毒之乡。遇有饮食。以犀箸搅之。有毒则
生白沫。无毒则无。若云可以发表取汗。则必毒热闭表。合以升发等味同投。则见魄汗淋
漓。若微毒单用。则不及矣。镑成以热掌摸之。香者真。(尤须乌而光润。)不香者假。成器
多被蒸煮无力。入汤剂磨汁。入丸剂锉细。纳怀中待热。捣之立碎。升麻为使。忌盐。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火

内容:(兽)专泻肝火兼清心肺
羚羊角(专入肝。兼入心肺)。苦咸大寒。功专入肝泻火。兼入心肺二经。考书所论主
治。多

冗统。惟李时珍剖晰甚明。言羊火畜也。而羚羊则属木。故其角入厥阴肝经甚捷。同气相求
也。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
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