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佐。亦无一语申明。以致
蒙混不解。(书不尽言。)绣只据理投服。随手辄应。而不为方所执。及阅张璐本经逢原。其
辨川楝功用。分为阴阳二疝。及有错杂之邪必用川楝之说。始叹理道本同。而古人则先于我
而获。绣益信己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
终不易。)否则几为古方所误矣。故凡疝因热邪。及因蛊虫内蚀。宜于川楝。若使脾胃虚寒
。症属阴疝。则川楝其切忌焉。楝以川产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二种。雄根色
赤。无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去青留白。单味酒煎投服。杀虫治疟。煎汤
洗之。可治中蛊。即时吐出。茴香为使。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灌木)消肝热治青盲
密蒙花(专入肝)。因冬不凋。花开蒙密。故以蒙名。甘而微寒。功专入肝经。除热养
营。盖
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虚则青盲肤翳。热则赤肿眵泪。目中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
疳气攻眼。得此甘能补益。寒能除热。肝血足而诸症无不愈矣。然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
。更有力焉。取蜀中产者良。酒浸一宿。候干蜜拌。蒸晒三次。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山药)敛内郁热起
柿蒂(专入肺胃)。味苦气平。(时珍谓其苦温。似非。)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
辛热而
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医通本草谓济生方治呃逆。专取柿蒂之涩以敛内蕴之热
。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郁之寒。)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
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
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竹茹芦根。则较
柿蒂性凉。)柿霜专清肺胃之热。能治咽喉口舌疮痛。肠风痔漏。然必元气未离。始可投服
。若虚烦喘嗽切忌。柿干同于柿霜。但力少缓。俱忌蟹。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山果)泻胃肺热结
梨(专入肺胃)。成于秋。花皆白。得西方金气之最。味苦微酸。气寒无毒。功专入肺
与胃
。凡胸中热结热嗽。痰咳便秘。狂烦咽干喉痛。中风因热反胃不食。(反胃有因热成。有因
寒致。不可不辨。)并汤火伤疮痈疽目障。丹石热气。一切属于热成者。惟食梨数枚。即能
转重为轻。消弭于无事。(总录反胃转食。药物不下。用大悉尼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
梨内。纸裹煨熟。圣惠方治小儿风热。昏懵燥闷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同粳米煮粥以食
。时珍曰。按类编云。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无聊。往谒杨吉老。诊之曰。君热症已极。气
血消烁。此去三年。当以疽死。士人不乐而去。闻茅山有道士。医术通神。而不欲自鸣。乃

仆衣。诣山拜之。愿执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道士诊之笑曰。汝
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自当平。士人如其
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士
人备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设拜。自咎其学之未至。此与琐言之说仿佛。观夫二条。
则梨之功。岂小补哉。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然必元气素实。大
便素坚。方可与食。(宗 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者当斟酌之。惟病酒烦渴人
。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若使元气虚弱。误啖多致寒中。盖梨是冷利之物。服之中益寒
冷。金疮乳妇。亦忌投服。恐血得寒益凝。岂可概谓能食而不审而别之乎?捣汁熬膏良。姜
汁蜜制。清痰止嗽。用莱菔与梨相间收藏。则不烂。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

<篇名>泻热

内容:( )解心胞胃热止消渴
西瓜(专入心胞胃)。内y。今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
之极。
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胞之热。下入小肠膀胱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
阳(膀胱)阳明(胃)中 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如春温夏热等症。)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是禀气素浓。遇热消渴。及伏气发瘟。得此如汤泼雪。若以脾胃素虚。恣服转渴。朝夕恣食
。必待膈滞上涌。或泻或肿或胀。元阳已削。方为觉误。悔莫及矣。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
少食。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