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乃是取辛。收其热毒。上涌而出。非以收其入内。而不宣散出表之意也。(以散

收。)凡书所论药性。每有以收为散。以散作补。不为剖析明白。多有意义难明。以致用之
者之误耳!磨铁作铜色者真。形似空青鸭色为上。(市人各以醋澡青矾伪之。)畏桂芫花辛夷
白薇。(凡用吐法。宜先少服。不涌渐加之。仍以鸡羽撩之。不出。以 投之。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无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惊疑。但饮冷水新水立解。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
三次吐之。吐之次日顿快。其邪已尽。不快。则邪之引之未尽也。吐后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
肥油之物。并忌房室悲忧。)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热气久积于中。自当清凉以解。寒气久滞于内。更当辛温以除。故温散之味。实为中虚
寒滞

必用也。然中界乎上下之间。则治固当以中为主。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是以温以守内而不
凝。散以行外而不滞。温散并施。而病不致稍留于中而莫御矣!第不分辨明晰。则治多有牵
混不清。如缩砂密木香香附干姜半夏胡椒吴茱萸使君子麦芽松脂。皆为温中行气快滞之味。
然缩砂密则止暖胃快滞。木香则止疏肝醒脾。香附米则止开郁行结活血通经。半夏则止开痰
逐湿。干姜则止温中散寒。胡椒则止温胃逐痰除冷。吴茱萸则止逐肝经寒气上逆肠胃。使君
子则止燥胃杀虫。麦芽则止消谷磨食。松脂则止祛风燥湿。而有不相兼及者也。至于温中而
兼及上。则有如荜茇之散胸腹寒逆。藿香之醒脾辟恶宽胸止呕。菖蒲之通心开窍醒脾逐痰。
玄胡索之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安息香之通活气血。各有专司自得之妙。温中而兼及下。则

如益智之燥湿逐冷温肾缩泉。蛇床子之补火宣风燥湿。蒺藜之祛肝肾风邪。大小茴之逐肝肾
沉寒痼冷。各有主治独得之趣。温中而兼通外。则有草果之温胃逐寒辟瘴辟疟。苏合香樟脑
大蒜山柰甘松排草之通窍逐邪杀鬼。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气上升。良姜红豆蔻之温胃散
寒。艾叶之除肝经沉寒痼冷以回阳气将绝。胡椒之通心脾小腹辟恶发痘。烟草之通气爽滞辟
瘴除恶。白芥子之除胁下及皮里膜外之风痰。锻石之燥血止血散血。乌药之治气逆胸腹不快
。各有其应如响之捷。温中而至通上彻下。则有如丁香之泄肺暖胃燥肾止呃。川椒之补火温
脏除寒杀虫。各有气味相投之宜。若使温中独见于上。则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风寒。止
当心之疼痛。薰草之通气散寒辟恶止痛。其效俱不容掩。且温中而独见于上下。则有如薤之
通肺除痹。通肠止痢。其效又属不泯。其一温中。而气味各殊。治效各别。有不相同如此。
然绣窃谓温中之味。其气兼浮而升。则其散必甚。温中之味。其气必沉而降。则其散甚微
。温中其气既浮。而又表里皆彻。则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与于草豆
蔻白檀之升。绝不相同。即与缩砂密之散。木香之降。亦且绝不相似。良姜气味过散。故止
可逐外寒内入。而不可与干姜温内同比。藿香气味稍薄。故止可除臭恶呕逆。而不可与木香
快滞并议。乌药彻上彻下。治气甚于香附。故为中风中气所必需。薤白气味辛窜。行气远驾
木香。故为胸痹肠滞所必用。凡此是温是散。皆有义理。错综在人细为体会可耳!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逐胃口上风寒止当心疼痛
草豆蔻(专入脾胃)。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
似肉蔻
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
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
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时珍曰。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
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
湿
郁滞之病。故食疗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
热。助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闽产
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草果。如诃子
。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草果其义另详。)面裹煨熟取仁。忌
铁器。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温散

内容:(芳草)温胃逐寒治瘴疠寒疟
草果(专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