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云∶“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辅以砂、蔻、益智,

行阳明之经,为理气要药。”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篇名>(二)理气

内容:(见食疗)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篇名>(二)理气

内容:味苦,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年久者良。去白,炒。
理上焦之气,止呕宜求。进中州之食,健脾宜简。
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花∶作茶饮、可舒气宽胸。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篇名>(二)理气

内容:味辛、苦,酸。性温,无毒。入肝、胃二经。
行气开郁,豁痰辟恶。舒肝悦脾,和胃止恶。胸闷胁胀,咳喘频作。梅核气阻,时时感
觉。
花∶芳香止痛,和畅肺肝。
\x阴血不足者,不宜常用多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

<篇名>(二)理气

内容: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
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之气、久积能散。
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篇名>(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
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
通端
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
同降
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
。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篇名>(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
焉。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
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
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
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
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篇名>(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
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
施。伍木香利痰行气,
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
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x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x
\x服。\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篇名>(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 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x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

<篇名>(一)温化寒痰

内容: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
毒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