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处处有之。三月生苗,高二三尺,一茎直上,叶如竹叶,又似柳叶,四
向而
生,五月茎端开白花,芬芳六出,四垂向下,昼开夜合,故名夜合花。其根如蒜,细白而长
,重叠生二三十瓣。煮食甘美,取瓣分种,如种蒜法,一种花红不四垂者,山丹也。一种花
红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黑色,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其根皆同百合,皆可煮食
,而味不美。盖一类三种,唯白花者入药,余不可用。)
百合色白属金,味甘属土,昼开夜合,应天道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四向六合,应土
气之
达于四旁。主治邪气腹胀心痛者,邪气下乘于脾,则地气不升而腹胀。邪气上乘于肺,则天
气不降而心痛。盖腹者脾之部,肺者心之盖也。利大小便者,脾气上升,肺气下降,则水津
四布,糟粕营运矣。补中者,补脾。益气者,益肺也。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
<篇名>干姜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
者尤良。
(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浓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临海、章安、
汉温、池州诸处皆能作之,
今江西、浙江皆有,而三衢开化者佳。)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足太阴主湿土,手太阴主清金。干姜气味辛温,其色黄白,乃手足
太
居胸上,肺寒则满也。咳逆上气者,手足太阴之气不相通贯,致肺气上逆也。温中者,言干
姜主治胸满咳逆上气,以其
能温中也。脾络虚寒,则血外溢。干姜性温,故止血也。出汗者,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
液通气也。逐风湿痹者,辛
能发散也。肠 下痢,乃脾脏虚寒。《伤寒论》云∶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合,状如
豚肝。干姜能温脾土,故治肠
下痢。生者尤良,谓生姜能宣达胃气,用之尤良。
按∶桂枝、葛根、柴胡诸汤,并胃逆呕吐,表寒诸证,多用生姜。夫生姜乃老姜所生之
子姜
阳明为太阴之府,故干姜治脾,生姜治胃,脏腑者,子母之谓也。
按∶《神农本经》只有干姜、生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
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
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
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
姜,始为有力。今药肆中多以伤水变味之生姜,晒干炮用,未免有名无实。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
<篇名>赤小豆
内容: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赤豆出江淮间,今关西、河北、汴洛皆有,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
至秋开花淡银褐色,有腐气,
结荚长二三寸,皮色微白带红,豆如绿豆而色赤,可作粥饭,煮熟 黯,可作香豉入药,以
紧小而赤黯者为良。豆谷类
也,赤小豆乃赤豆之小者,今药肆中
知以何物,草子赤黑相间者,伪充赤小豆,其谬已甚。夫既名为豆,岂可于谷外求之耶。)
赤豆煮熟,其味则甘,生时其气微酸,故曰甘酸平。豆者,水之谷也,其性下沉,是主
从上
属火,又主从下而上,由内而外。《本经》主下水肿,乃从上而下,由外而内也。排痈肿脓
血,乃从下而上,由内而外矣。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
<篇名>大豆黄卷
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湿痹、筋挛、膝痛,不可屈伸。
(黑大豆水浸出芽,约五寸长,使干之,名为黄卷。李时珍曰∶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
大豆
《金匮》薯蓣丸治虚劳不足,风气百疾,内用大豆黄卷,义可知矣。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
<篇名>白薇
内容:气味苦咸平,无毒。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
疟洗洗,发作有时。
(白薇《本经》名春生,出陕西及舒、滁、润、辽诸处。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
柔软可曲者,白薇也。坚直
易断者,白前也。《乘雅》云∶根似牛膝而细长尺许,色黄微白,芳
白微黄,折之易断者,白前也。)
凡草木皆感春气而生,唯《本经》号白薇为春生。谓其能启水天之精气,随春气而生升
也。
苦者火也。禀太阳寒水之气在下,标阳之气在上也。根色黄白,又
阳明秋金之气,而秋金之气,合肺气于皮毛,亦太阳之所主也。太阳标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