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药热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晒干为末,蜜丸良。取极熟者,沪汁熬膏,入蜜炼
稠,点汤和酒并妙。入烧酒经年愈佳(每日汤点服,亦治瘰 ,名文武膏,以椹名文武实也)
。
桑叶甘寒。手、足阳明(大肠、胃)之药,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
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
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一老人年八十四,
夜能细书,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洗目一次,永绝昏暗)。末服止盗汗
(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
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目录>木部
<篇名>桑寄生
内容:补筋骨,散风湿
苦坚肾,助筋骨而固齿、长发(齿者骨之余,发者血之余)。甘益血,止崩漏而下乳、
安胎(三症皆由血虚)。外科散疮疡,追风湿。
他树多寄生,以桑上采者为真,杂树恐反有害。茎、叶并用。忌火。
<目录>木部
<篇名>栀子
内容: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
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
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
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
响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
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
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
亦不可纯用寒药。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治心烦懊 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王好古
曰∶烦者气也,燥者血也,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
邪散,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也。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五黄
(古方多用栀子、茵陈)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 疮疡(皮腠,肺所主
故也)。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目录>木部
<篇名>猪苓
内容:通,行水
苦泄滞,淡利窍,甘助阳。入膀胱、肾经。升而能降,开腠发汗,利便行水,与茯苓同
而不补。
治伤寒、温疫大热,(《经疏曰∶大热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 消渴,肿胀淋浊,泻
痢疟(疟多由暑,暑必兼湿。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然耗津液,多服损肾昏目(肾
水不足则目昏。仲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为治水之总剂。昂按∶经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用肉桂辛热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气也。除桂
名四苓散。《资生经》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曾世荣治惊风,亦用五苓散。白茯
苓安心神,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平,木得桂而枯,能抑肝而风自止,可谓善用五苓者
矣)。
多生枫树下,块如猪屎故名(马屎曰通,猪屎曰苓。苓即屎也,古字通用)。肉白而实
者良。去皮用。
<目录>木部
<篇名>黄柏
内容:泻相火,补肾水
苦寒微辛,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足太阳引经药),补肾水不足,坚肾润燥(《发明》
曰∶非真能补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
狂荡之患矣。按∶肾本属水,虚则热矣;心本属火,虚则寒矣),除湿清热。
疗下焦虚,骨蒸劳热(阴虚生内热),诸痿瘫痪(热胜则伤血,血不荣筋,则软短而为
拘。湿胜则伤筋,筋不束骨,则弛长而为痿。合苍术名二妙散,清热利湿,为治痿要药。或
兼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湿痰、死血者,当随证加治),目赤耳鸣(肾火),消渴便闭,
黄胆水肿(王善夫病便闭,腹坚如石,腿裂出水,饮食不下,治以利小便药,遍服不效。东
垣曰∶此奉养太过,膏梁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
《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内经》所谓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遂处以北方大
苦寒之剂,黄柏、知母各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