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能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
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
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
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
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浓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
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
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
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
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亦惟
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
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目录>木部

<篇名>枸杞子

内容:平补而润
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
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谚有云,出家
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
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南方树高数尺,北方并是大树。以甘州所产、红润少核者良。酒浸捣用。根名地骨皮(
见下)。
叶,名天精草,苦甘而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消渴(时珍曰∶皆三焦气分之药)。



<目录>木部

<篇名>地骨皮

内容:泻热凉血,补正气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
内治五内邪热(热淫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
尿血(捣鲜汁服),咳嗽消渴(清肺)。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能除风者,肝、肾同治
也。
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中平胸胁痛(清肝),下利大、
小肠。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地骨
皮泻肾火,牡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
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
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
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时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则邪火自退。世
人多用苦寒,以芩、连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伤元气惜哉!予尝青蒿佐地骨退热,累有
殊功)。
甘草水浸一宿用(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同鲜小蓟煎浓汁,浸
下疳甚效)。



<目录>木部

<篇名>山茱萸

内容:补肝肾,涩精气
辛温酸涩。补肾温肝(入二经气分)。固精秘气,强阴助阳,安五脏,通九窍(《圣济》
云∶如何涩剂以通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通利。昂按∶山茱萸通九窍,古今疑之
,得《经疏》一言,而意旨豁然。始叹前人识见深远,不易测识,多有如此类者,即《经疏
》一语而扩充之,实可发医人之慧悟也),暖腰膝,缩小便。
治风寒湿痹(温肝故能逐风),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耳鸣耳聋(肾虚则耳鸣
耳聋,皆固精通窍之功。王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
味可知矣。昂按∶《别录》、甄权皆云能发汗,恐属误文。酸剂敛涩,何以反发?仲景亦安取
发汗之药为君乎?李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肝为乙木,肾为癸
水),去核(核能滑精)用。恶桔梗、防风、防己。



<目录>木部

<篇名>酸枣仁

内容:补而润,敛汗,宁心
甘酸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
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
,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叶、龙眼肉煎服多效。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
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