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宝卷
无极至尊王母娘娘 降
时机紧迫,各处鸾堂亦加紧用功,办慈善事业,出刊善书,各地慈惠分堂也正加强劝化人心、救济贫苦之慈善工作,为了是什么?
急迫老母心头愁,挥泪浩叹阴阳变。
诸天仙佛齐救驾,千呼万唤挽沉疴。
庚申年一月初三日降文八卦山天真堂
王母娘娘 降
今日吾为众生之事,来此天真堂,降一部「释疑宝卷」,命杨贤徒,静心沉着听老母一一讲明,现代社会的修行,五花八门,世人不知真正修持何在,仙佛降鸾,不辞辛劳,讲忠孝仁义之事、训人伦五常真意,奈何吾儿,喜尚神奇之事,高谈神鬼虚无飘渺之章,不明究竟,附会胡说,此则是舍本逐末。
鸾堂之上,谈修心养性的少,言灵动验效者多,不知灵动之事,只是上苍权宜应化,其主要之处,乃是为了上传天理,下教人寰,入鸾即是修心,若是为修行之故,舍人伦之事,已丧失修道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贯而成,好求神变之事,将越信越迷,终而「修罗」所制,「邪魔」侵淫而不自知也。
普渡收圆定慧解脱真经有言:「人以孝悌为本,道以精神为本,孝悌立,而人无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无他,还全本来面目而已,精神从何处散出,还从何处收来。」
修道是什么?修本来已有的道路,启开障门,寻回老家之源头尔。
一、问:现实生活中,如何修心养性?
老母曰:痛苦与快乐是生活中的两极,动荡的生命群相,却有条理在焉,安定心性的真修是从苦乐以及动乱之中领悟出来的,确立人生修行方针,必须由家庭杂事做起,莫烦于衣食住行之牵系,更找出解系之结头,家堂即是道场,五伦之妙,乃见真章,外求道相,则是弃本求末也。
二问:何以是修心之妙法?
老母曰:做事成功的条件,就是能够认识环境,分析事物因果关系,进而改造环境,调和人事,这种过程是需要,明理达见、有恒坚忍,一而贯之的精神才能完成。做人成功的条件,就是认识自己,了解人心趋向,进而反躬自省,这种制心的方法,更需要,决心毅力、忍耐下去。
故「修心」妙法,并不神奇-「控制自己」罢了。
三问:偏见误人,如何能避免偏执之见呢?
老母曰:对于一件事,虽是平凡无奇,虽有所见地之处,亦难免有所不见之微,对于事物的评判,不可单凭一隅做主观的见解,而是多方面加以求证,对于「人」的品评,亦是如此,四面八方,面面观察,乃知此人之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充实自己学问之道,才是去「偏执」见解的正道。
四、问:人世无常,佛陀教人-「五蕴皆空」,消除「欲望」是吧!
老母曰:人类的知识程度愈高,工商愈发达,欲望的需求,也会变得毫无止境,野心会急速扩展出去,相对的社会以及环境的阻力,也会日渐加强,以致于「求不得苦」,其痛苦也越大,声色犬马的刺激,虽然可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其内心却一日又一日耗空,精神上的无依无靠也越为强烈。
五蕴:可以解释为感觉以及心理意识的情识作用。逐渐消除「感受」为出发点的欲望,自然对于物欲淡薄,于生活上便可以合理适中,不会过于计较人事之争了。
佛陀并不是要人清除欲望,而是中和过度的妄念,使生命的过程能安然舒态。
五、问:人生是多变,社会是趋向复杂的,处于如此变迁的环境中,如何修持?
老母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当「自强」!大道本性是静的,而大道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修道,莫不是如此,修道的本源是「如如不动」,而修道人的行为,一样是活泼生动。
把道心放在心中,而由道心发出的行为,便不会脱离轨道,表现于人世是非之间,还是清明可亲,不沾瓜葛的呀!
六问:修道人,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呢?
老母曰:修道人,就是看穿人事是非与善恶因果关系,于是觉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生活中物欲的追求,而是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目标。
所以修道人,是汲汲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舍己忘我,时时刻刻,就是想到,如何改善社会风气,如何来劝人为善,如何帮助急苦的同胞。
修道人,在家里面,敬双亲,拜活佛,效圣贤,并不是在家中,便成为「老大」自居,不可一世之态,他知道家庭是真人的考炼所,上苍仙佛所出之处,是故不惧五伦之试,反而是越考越勇敢呢!
七、问:有人常常喊「穷」,有人「讨饭三年,懒做官」,苦乐之见,并不统一;是否?
老母曰:苦乐之见,是没有标准,有野心的人总是苦多乐少,痴呆愚蠢的人往往是乐多苦少,只有修心乐道的人,不苦不乐、不喜不忧,所谓「致中和之道」也。
心境的反应,才有苦乐感觉,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苦」「乐」这两字,而是因为有了欲望之念,才召感苦乐感觉也。
所以老子讲「无为而治」,孔子言「恬淡寡欲」,庄子又有「道我不分」之慨,佛陀也说「贪、嗔、痴、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