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穷秀才十年落魄

  词曰:

  纵抱长卿才,运也须来。只今何处觅琴台?举世漫逢青眼少,玉韫珠埋。穷达信难猜,不用伤怀。天公有意会安排。一旦齑盐辞破瓮,身近蓬莱。

  ----右调《浪淘沙》

  尝谓人生在世,富贵贫穷,无不关乎命运。那富贵的,必至骄奢,骄奢已极,势必流于贫贱。那贫贱之家,必然勤苦,勤苦之后,自生富贵。总之循环流转,都有一定之数。所以古语说得好,朱门生饿殍,白屋出公卿。然以愚意看来,则又不然。无论富贵贫贱,总要修德为主。若富贵而能修德,自应泽及子孙。所以古人曾有九世同居,三世皆为宰相。然则富贵原可以长享,若贫贱而不修德,一味怨天尤人,愤愤不足,或凯觎非分之福,或强求意外之财,岂知富贵未来,而祸已旋踵而至。那时节即欲求为贫贱,而不可得。然则居乎贫贱者,不以勤苦为难,而以不滥为贵。看官,你道为何说此一番议论?只因有一秀才,十年坎坷,偏能乐道安贫,竟得擢第春宫,联姻宦族,直到了七十岁,更有一番好运。且待敷演出来,以供那未得时的,展眉一笑。

  却说扬州府江都县,有一个旧家子弟,姓金名宣,表字集之。早岁游庠,颇有文誉。兼之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就是先达名流,亦莫不推重以为士林翘楚。单有一件毛病,恃才傲世,遇着些不通子弟,腐烂文章,他便掉首不顾。若说起举人进士,就如拾在手掌之内。所以年交二十,不肯轻易议婚。

  一日,同着几个朋友,渡江至苏,在虎丘盘桓了数日,复又泛舟直到武林,把那六桥杨柳,三竺烟霞,到处游了一遍。将整归桡,听得杭人说道,于少保墓上,祈梦最灵。即日就向于坟拜谒,题诗一律道:

  乱鸦竞噪夕阳中,为慕精诚拜谒公。

  吾国有君凭一语,神京无恙赖孤忠。

  血流西市功难泯,魂冷荒原爵始封。

  下马读碑重叹息,萧萧碧树起悲风。

  金生题毕,随又暗暗祈祷,恳求显示终身。当夜睡去,直至五更时候,始见一皂衣吏,向前稽首,持一小简以付金生。接来一看,上有四句道:

黄金翻作石,遇假却成真。

  春风三十载,桃李更蟠根。

  金生看毕,正欲扯住再问,忽见一人,把着玉杯一只,擦身经过。金生误把衣袖一拂,那只杯儿落在地上,跌得粉碎。那人大怒道:“这只玉杯,价值百金,须要偿我方休。”金生正在慌急,忽听得炮声三响,那人道:“好了,都爷将次坐堂了。我与你同去见那都爷罢。”就把衣袂扯住要走。金生死命一挣,忽然惊醒,时已东方微旭,想起梦中之事,心下转道:“我本姓金,却说道黄金翻作石。下面三句,虽不能一一详解,只这头一句,就非吉兆了。况且玉杯倾碎,亦岂有甚好处。难道我眼空一世,竟没有个龙骧凤举之日么。”转展踌蹰,十分不快,即日雇舟回去。刚欲出关,忽听得有人连声叫唤,仔细一看,却是家人寿智。惊问道:“你怎么也到这里?”寿智背了包裹,便跳过船来说道:“相公兀自不知,家中被着一伙大盗,于半夜间,明火执械,打从后门杀入,直进卧房,把那金珠细软,馨劫一空。到了次日,老相公心上一苦,遂即中风而亡。只今已是二七了。为此老孺人特着小人,前来寻问,要催相公星夜回去。”金生听罢,不觉大惊道:“离家刚只月余,谁想祸事接踵。就是被劫,也便罢了,但不知老相公的丧事,不致草草么?”寿智道:“都是老孺人料理,虽不草草,也觉不十分加厚。”金生着实痛哭了一场,连夜赶回。

  到得家里,其母石氏,又因伤感成病,卧床不起。金生昼夜号哭,侍奉汤药,不料日重一日,渐渐气喘痰升,金生看来,决难痊可,慌忙措备后事。及母丧之后,费用一空,到得出殡,就把住房典押。自此三载,终日读着几句死书。中馈既无内助,外又不谙营运,把那房屋田园,卖得罄尽,遂致栖身无所,寄寓僧房。那一年,正值秋试,宗师录科,这一名科举,是稳上有的。偏生作怪,直落在三等之末。要考遗才,又无盘费到省。连连叹息道:“宗师批阅文字,可称最有眼力,但不考我一个六等,不无遗憾。”

  且说金生有一族兄,自幼出继于谢氏,讳玄,表唤玄仲。平昔考试,不出三等之内。金生每每轻薄他是“一生不曾见贡院门首”的。谢玄仲因此衔恨。不料那一科,竟获连捷,以庶吉士考入翰林。告假荣归,一时赫奕无比。亲族馈送礼物,阗门塞户,纷纷不绝。金生免不得也把着一个柬儿拜贺,坐在厅上,自饭时等起,直至日中方才出来相见。金生未及启口,谢玄仲便微微笑道:“我只道一生难见贡院,谁想这番侥幸。吾弟乃是沧海遗珠,来科鼎甲,岂敢重辱赐顾。”金生默然,殊有羞愧之意,遂即起身告别。自后落魄无聊,渐至衣食不充,只得到处飘流,卖诗为业。于时扬州府刺吏杜公,慕其才名,差人请入后堂,令诵平日所咏这诗。金生随口念着春日咏怀一律道:

  恼杀嘤嘤鸟弄声,春风忽又度江城。

  未驱穷鬼书为崇,欲破愁城酒作兵。

  十里问花寻野适,五更立月待诗成。

  漫嫌举世无青眼,自有文君识长卿。

  杜公听罢,(弗色 )然不悦道:“汝的知己须待文君,本府乃是扬州刺史,岂能识汝。”也不留茶,竟自退入私衙。金生又讨了一场没趣,愈添烦恼。自此几递乞恩手折,俱不肯准。几番怅悔道:“谁想我如此运低,怎的不念别诗,刚刚咏着这一首,以致触怒了他,使我一发没有指望了。”

  忽一日,遇着观音庵内一个长老,唤做悟凡。看见金生衣衫褴褛,不胜叹惜道:“谁想老相公去世之后,相公直恁一贫至此。依着老僧愚见,还该处着一个馆,不惟得了资,兼可以努力攻书。似此东西飘泊,岂为长策。”金生亦喟然叹道:“我也意欲如此,怎奈当时结社同学的,这些朋友,见我偃蹇无聊,惟恐有所干涉,都已遨游远避,谁肯相荐。总有笔底烟云,胸中锦绣,也济不得这贫穷两字了。”悟凡道:“相公既是没处安身,小庵虽则淡泊,尽可权时作寓。只是闲暇悉听读书,倘或老僧遇着施主们请做佛事,那疏文对联俱要仰仗大笔,未知可否?”金生慌忙谢道:“若得老师如此用情,实出万幸了。”当日即使随着悟凡到庵,做了不焚香的和尚,带头发的书记。一住数月,倒也相安无话。忽一日傍晚,听得门上连声敲响,悟凡慌忙启问。只见一人身长面阔,挑着一担行李,走进门来。放下担儿,向前施礼道:“小可乃是江西人氏,为有书信一封要到太爷那边投递。因值天晚,欲向宝刹借宿一宵,幸乞俯允。”悟凡道:“论起十方所在,极该如命。但屡奉宪司严禁,不敢容留。居士还到饭店里去,倒觉稳便些。”那人又再四恳求,决要借住。悟凡执意不肯。正在推却,恰好金生踱出来,问起根由,便从旁劝道:“老师父听我说一个分上,我看此兄决是好朋友,就留他一宿罢。”悟凡只得勉强留下。到了次早,那人临去,又向悟凡说道:“些小行李,还望暂时寄顿。我到府里回来,就要去的。”谁想一去直到午后,竟不见至。看看又是黄昏时分,只听得人声喧沸,却是本府一班鹰捕打进门来,寻着那担行李,便乱嚷道:“真赃已在这里了。“就把一根索子,套在悟凡头颈,不由分说扯了

  就走。那众和尚都来埋怨金生道:“我们当家师父,原是执意推阻,谁要你多嘴插舌,只管相劝。今日酿出这场大祸,却教我们怎么处。况你又不是个和尚道人,岂可久住庵中。如今也要请便,省得我们打发,不好意思。”金生无言可对,不觉长叹一声道:“罢罢,总是我命运不济,一时多口,累及你们当家的了。列位也不消发话,只在明早,小生即当告别。”次日起来,尚在犹豫未决,怎当众和尚又絮絮的催促,金生无奈,只得留诗一绝道:

  自寄花宫仅一秋,谁知踪迹又难留。

  问余此去携何物,只有胸中万斛愁。

  且说金生自离了观音庵内,恰似丧家之狗,无处可奔,忽遇着一个相好的朋友,邀到家里,整治肴酒款待,备极丰盛。金生因在庵中数个月的黄齑淡饭,巴不得把那鱼肉,大嚼一饱。谁想坐下刚刚酒过三巡,忽听得一片声乱嚷,却是隔壁人家火起,那主人家惊得慌忙失措,连唤收拾,金生亦即踉跄作谢出门。走不上三十余步,回首看时,其火旋即寝熄。不胜怅怏道:“我才推八斗,志激青云,还指望筝锪渐脱,际遇将来。谁料这一餐酒饭,尚尔消受不起。我生既已不辰,要这穷命何用。不如投水而死,倒觉干净。”说罢泪如泉涌,就向江心一跳。正是:

  献赋莫酬司马志,投江宁伴屈原游。

  当下金生一时愤懑,正欲投河,忽值背后有人,一把拖住道:“吾兄为着甚来,这般短见。”金生回头一看,乃是社友张赤城。便把自见杜太守以后,许多蹭蹬之处,备细诉说一遍。张赤城再三宽慰道:“吾兄下笔妙天下,自应前程万里。岂不闻传说,版筑百里饭牛,何乃以小小挫折,遂尔轻视厥躬。非丈夫也。弟有敝戚卢翁,缺少西席,容当一力相荐。不日就把关书送上,切不可再萌此意。”遂向袖中取银二两,递与金生道:“些须之物,与兄聊备目下薪水。若使馆事一谐,来岁便可以稳坐读书了。”金生接着二两白物,又闻荐馆,恰像凭空掇上九霄,心境顿开,殷殷致谢而别。当晚投一朋友陈子敬家里过宿,欣然笑道:“小弟与兄,均系寒士,乃荷蒙雅爱,时时过扰,深愧无以寸芹为答。谁想遇一敝友,慨赠二金,愿与吾兄沽酒一坛,聊作竟夕之乐。”既而饮至兴浓,金生每每抚掌大笑。陈子敬再三盘问道:“吾兄今夕之兴,较之往日,绝不相同。以鄙意揆之,必有所遇,岂可以相知契友乃隐而不露耶。”金生乘着酒兴,便把途遇张赤城,蒙许荐馆之事,细说一遍。因笑道:“我闻卢翁巨富,其馆谷必盛,若能坐得三载,那读书之费,便可以不忧了。”原来陈子敬虽有家室,也是身同范叔之寒,足蹑苏秦之履,正以失馆为忧。一闻了金生所说,口虽答应,心下就怀着谋夺之意。到得次日,急忙倩人作荐,许以重谢。那人就把关约,催促送过。金生犹在梦里,日逐等着赤城回报。

  一日,又于路中遇着张赤城,再四埋怨道:“吾好意荐兄,事已妥就。谁料吾兄不能隐密,致被陈子敬暗地倩人谋夺去了。失却这样好馆,如今怎处。”金生大惊道:“小弟恃着同学至交,所以披腹相告,岂意子敬如此心术不端,讵惟有负雅爱,实使小弟绝了糊口之所。不知仁兄更有别路,可以荐拔否?”张赤城沉吟了半晌,便说道:“也罢,吾有年伯苏拙庵,昨已谢事回家,累次托弟觅一朋友,代写往来书笺,吾兄既在落难之时,不妨隐忍曲就,尊意如可,愿即相荐。”金生连声应诺道:“若得吾兄如此玉成,异时倘有寸进,愿图厚报。”这正是:

  甘为门下客,岂叹食无鱼。

  不知后来如何?且俟下回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