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安汉公太傅大司马莽女也。……后立岁余,平帝崩。莽立孝宣帝玄孙婴为孺子,莽摄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三年,莽即真,以婴为定安公,改皇太后号为定安公太后。……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平后母仪天下日浅,不足以与元后比。《后汉书张衡传》只言「宜为元后本纪」,当以黄本为是,若益以「平后」,彦和岂厚诬古人者哉。从黄本改。
何有于三后哉。
「三」,黄本作「二」。范注:「《校勘记》:『案上文『元帝王后』若正,此『二后』之『二』字宜作『王』;此二字若正,上文『帝王』宜作『平二』。元平二后,谓元帝平帝二皇后也。』」《校注》:「『二后』,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尚古本、冈本作『三后』。徐校『三』为『二』;冯舒云:『三后当作二后。』按作『二后』是。铃木说,甚辨,其实非也。此乃总驳司马迁、班固、张衡之辞,『二后』即《史》《汉》所立《吕后本纪》之吕后,及张衡欲为《元后本纪》之元后。本段上文『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故以『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作结语。既非专指王皇后一人,亦未包有平帝皇后在内也。」《考异》:「按:如『三』字是,似指吕后及元、平二后,如『二』字是,似指元、平二后;如『三』或作『王』字,则指元帝王后为是,若折衷而言,应从上文作『二后』为长也。」按《汉书王莽传上》:「平帝崩,……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选玄孙中最幼广戚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立之。」时元后尚在,则与吕后并为「二后」是。从黄本改。
袁张所制。
「制」,黄本作「制」。《校证》:「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制』作『制』。」按《说文》刀部:「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一曰止也。」段注:「衣部曰:裁,制衣也;制,裁衣也。此裁之本义。此云:制,裁也,裁之引伸之义。古多假折为制。……《鲁论》:片言可以制狱。古(古论语)作折狱。」《诗豳风东山》:「制彼衣裳。」《汉书叔孙通传》:「服短服,楚制。」颜注:「制,谓裁衣之形制。」二字同源。《文选》卷六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所制《山居四时序》言之已详。」此处作「制」义长。《王力古汉语字典》制字:「制多用于抽象制作、制裁。如《国语晋语》二:『因骄以制人家。』而制多用于具体制造。今简化为『制』。」
偏驳不伦。
「驳」,黄本作「驳」。《附校》:「『驳』作『驳』。」《汇校》:「《义证》引石垒《文心雕龙与佛教道义疏证》:『刘勰谓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者,指袁山松《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而言也。』按从黄本改。」按驳通驳。《荀子王霸》:「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杨倞注:「驳,杂也。」
司马彪之详实。
黄本句前有「若」字,黄校:「『若』字从《御览》增。」《附校》:「『若』字有,『详』作『祥』。」《校证》:「『若』字原无,徐校补『若』字,冯校云:『司上《御览》有若字。』何校同,黄本从《御览》增。案《史略》、《玉海》四六有『若』字。」按从《御览》、黄本补。
华峤之准当。
《校证》:「《史略》『准』作『准』。」
记传互出。
范校:「铃木云:诸本作『记』,闵本作『纪』。孙云:《御览》(互)作『并』。」《校证》:「王惟俭本、凌本『记』作『纪』。《御览》《史略》『互』作『并』。」
疏阔寡要。
黄本句前有「或」字。黄校:「元脱,谢补。」范校:「孙云:《御览》有『或』字。」《校证》:「『或』字原脱,梅据谢补,徐校亦补。案王惟俭本、《御览》、《史略》有『或』字。」《校注》:「按《御览》、《史略》引有『或』字。张本、何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并有之;《续文选》同。谢补是也。」《汇校》:「按『或』字当有,与上句一律。」按从《御览》、黄本补。
非妄至誉也。
黄本无「至」字。《义证》引《训故》:「《晋书》:陈寿,字承祚,蜀巴西人,历官著作郎,撰魏、吴、蜀《三国志》。张华深善之,曰:当以《晋书》相付耳。无迁固之语。《华峤传》:峤书成时,中书监荀勖等咸以峤文直事核,有迁固风。」范注:「《晋书陈寿传》:『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彦和谓『荀张比之于迁固』,张系张华,荀不知何人,岂(荀)勖尝称其书,既而又疾之耶﹖抑荀或是范之误。范頵表言:『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或即彦和所指,非妄誉也。」《斟诠》:「《晋书陈寿传》:『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