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3-诗话

13-俞楼诗记-清-俞樾-第1页


既筑俞楼之三年,余方自春明乞假归.与吴子叔和徘徊后圃,以西爽亭至楼地尚寥廓,不可无亭槛以映带之。叔和欣然乐任,乃自六一泉之海月门筑一方亭。以亭外为东坡庵,取吾师曲园先生“山上吟庵伴老坡”句。名曰“伴坡”。出亭随山势高下,制为长廊。上可尾石径登山,下可临瓢池而钓。花木掩霭,一望无际。廊迤而西,复自西而北,再向北而西,路凡三折。以陆放翁有“清吹时闻曲曲廊”句,题曰“曲曲廊”。盖园为小曲园,此又园中之至曲者也。出廊而北,建一高阁。背墙面山,可望见吴山及湖光一角。其阁前有松,今春有神降焉。详见俞楼《四异》诗。因用谢惠连“松惟灵木”语,题曰“灵松阁”。左有吾师退省山人画梅刻石,其右为短廊。廊内有山人七律诗刻。出廊不数武,为舫斋,与阁俱面东。庭前竹石参差,苍翠交润。以西湖古迹事实,孤山旧有小蓬莱。适当其地,与退省庵之小瀛洲遥相望也,遂名曰“小蓬莱”。其左有先生《韩碑书后》石刻,右则属于西爽亭之旧廊矣。出亭而左,尚有隙地,余乃垒石为台,其高寻丈,广可一筵。喜其平而露也,名曰“曝书台”。其下当山之骨,石壁天然,余曾梦为先生守书之鹤,乃题石曰“鹤守岩”。自台启小扉而北,于石壁上得“斯文在兹”四大字,旁署赵人张奇逢题。考张为国初守杭郡者。余前年筑楼至此时,藤萝满壁,仅见一文字。今岁复至,则四字毕见。距太守官杭时,政二百三十年。物之显晦,固有时耶!乃谋于同门,复于此筑亭。以有文在石上也,名曰“文石亭”。余谓先生于右台山筑书冢,而兹山阙然,天殆欲为先生更设一书冢耶!时吾师汪柳门侍读同坐亭上,商略凿石为藏内先生全书于中,名曰“曲园书藏”,与右台并一佳话。而张之刻石,亦不虚矣。自亭而北,于山巅得一池,冬夏不涸。吾闻天目有湖在山之巅,先生德清之金鹅山顶亦有池,此殆发源于天目、金鹅者乎?以其在文石亭上也,名日“文泉”。自文泉循旧路而归,至曝书台足,别有一洞入。而左旋,可至李适叟之小磐谷,此亦余为新筑者,别载《李谷记》。侧而右旋,可俯窥鹤守岩。若循石径而下,则达于伴坡亭西之廊矣。是役也,经营于三月,成于七月。比秋深先生来湖上,门下诸人觞于小蓬莱。先生命余为后记,余因循未果。先生爰就题榜处各赋一诗,名曰《俞楼诗记》。诗既成,余裒而刻之。思与全书汇送入山,然不可无序,并不可无记。因撮述大致,谓之《后记》可也,谓之《诗记》之《序言》亦可也。
光绪七年十二月既望,门下士徐琪谨识。
俞楼诗记
白花农诸君为我筑俞楼于孤山西麓,今年吴叔和比部又增益之。亭台之盛日加,泉石之胜亦日出。余旧有《俞楼经始》一卷,特纪其缘起耳棉花农所为《俞楼记》亦未备,拟作《后记》又未果。余恐久远之后湮没失传,一乃就其中凡有题榜之处,悉以诗记之,不拘一体。其前后叙次。粗有条理。盖欲以涛代记也。因名之曰《俞楼诗记》。
俞楼
门外有“俞楼”二字,彭雪琴侍郎所书也。刻字于砖,置砖于楣。
陶庐谢墅总千秋,如我微名岂足留。
行到白沙堤尽处,居然人尽识俞楼。
小曲园
又进而有门,署“小曲园”三字,梅筱岩中丞所书。以余吴下有曲园,故以小别之。然实则小者大,而大者小矣。吴中盛园林,高下穷土木。而我虱其间,亦有园一曲。一曲渺乎小,在我则已足。云何移此名,来署湖边屋。小而又小之,无乃太局促。岂知入其中,深邃如盘谷。俨割孤山半,山颠到山麓。斯乃大曲园,云小吾转恧。蒙庄齐物论,万事无定局。借此泯小大,沧海亦一粟。
碧霞西舍
花农未筑俞楼之先,曾梦游此地。其东有碧霞门,余因名正室曰“碧霞”。西舍其上有楼,所谓俞楼也。其前有平屋,以休宾客之从者。其后有轩,以为燕坐之地。其西偏楼屋,乃彭雪琴侍郎所增筑者。楼下为余卧息处,楼上设内子姚夫人之位。然皆统以碧霞西舍,不复异为之名矣。
徐子曾从梦里来,碧霞门在左边开。因之小筑称西舍,却好遥山对右台。(余生圹在右台山,适相对也。)林木犹须十年计,宾朋颇具一时才。不烦更辟西头屋,恐有陈人卧夜台。(舍西尚有隙地,然有古墓存。恐后人或议开拓,故戒之。)
瓢池
碧霞西舍之后,凿一小池,其形如瓢,故曰“瓢池”。王梦薇有《瓢池记》。地在山足,凿之不易。雪琴侍郎使麾下健儿荷锸从事,锸为屡折,三日而就。
凿池成瓢形,清涟可俯狎。
勿轻此一瓢,三折健儿锸。
伴坡亭
瓢池之东,有伴坡亭。盖垣外即东坡庵。余涛云“山上吟庵伴老坡”,谓此也。故即以名亭。
旧闻东坡庵,即在六一泉。徐子补筑之,则在泉西偏。又西即与俞楼连,乃筑斯亭广一筵。名以伴坡坡冁然,衰朽何足陪前贤。
灵松阁
由伴坡亭循廊西上,有灵松阁。以今年春金华将军之神降于阁前松上,初拟名以“迎仙”。余渭将军乃神,而非仙也,故易此名。
曲廊西上,有阁存焉。问阁何名?或日“迎仙”。
问曲园叟,叟曰不然。是乃神降,而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