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之后,则轩绝域之士,斐然成章,郡国利病之书,备哉灿烂矣。或疑近年两次所派游历学生,未收大效。不知前者所派游历,乃职官而非学童。在中国既未经讲注,至外洋亦未尝受学,故事涉空衍,寡有所成。其所派学生又血气未定,读中国书太少,遽游历绝域,易染洋风,虽薄有奇能,亦不适于用。今若由学堂选充,两弊俱免,其所成就,必非前此之所能例也夫。既有官书局大学堂以为之经,复有此五者以为之纬,则中人以下,皆可自励于学,而奇才异能之士,其所成就益远且大。十年以后,贤俊盈廷,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上以恢列圣之远猷,下以慑强邻之狡启道未有急于是者。若蒙采择,乞饬下中外大臣妥议章程,取旨施行。臣愚一得之见,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附:议复李侍郎推广学校摺(总署)
奏为遵旨议奏事: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军机处钞交刑部左侍郎李端奏: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一摺。本日奉上谕著该衙门议奏。钦此。臣等查该侍郎原奏所陈各节,大抵以时多艰难,才虞凋乏,朝廷之旁求虽切,荐剡之奇杰罕闻。因推原于立学之方,育才之术。蕲以树风声,而开趋向,浅学扩其闻见,通才益便精研。其在于今,诚为切要。
综观环球各国,三十年来,莫不以兴教劝学为安内攘外之基。崇学者积治以富强,虚伪者积衰以贫弱。事如操券,成效炳然,则今日广励学堂,诚属自强本计。惟是施行宜为之次第,条理必致极精详。近日风气日开,士崇新学,词林郎署,愿就同文馆肄业者,颇不乏人。外间各省书院,亦多有斟酌时宜,于肄业经古以外,增加算学制造诸课者。臣衙门于去年十二月议复,御史陈其璋推广学堂奏内,请旨饬下沿海将军督抚,于已设学堂者量为展拓,未设学堂者择要仿行,听令官绅集资奏明办理。亦即该侍郎所谓推广学校励人才而资御侮之意。业经奉旨通行各省遵办在案。如内地各府县绅耆,闻风向慕,自可由督抚酌拟办法,或就原有书院,量加程课,或另建书院肄业专门。果使业有可观,三年后由督抚奏明该衙门,再行议定章程,请旨考试录用,以昭激劝。其藏书楼、仪器院、译书馆三节,均可于新立学堂中兼举并行。西人报例,有专话时务者,有专谈艺学者。时务之报,译者尚多,艺学之报,译者寥寥,而为用甚广,亦不妨令学堂中选择译之,以收知新之助。凡此皆朝廷所乐为鼓舞,惟在地方官之劝导有方。而兴学校以嘉惠士林,要仍视人士之乐于向学。若地方自安僻固,无意讲求,虽加提倡,固亦无益也。
该侍郎所请,选派游历一节,与臣衙门奏派同文馆学生出洋学习所议章程,大意略同。游历诚多多益善,而过多又虑经费之难支。应请嗣后游历诸学生,由学堂选派者,即由学堂筹给资斧。由商局选派者,即由商局筹给资斧。出洋时仍由督抚给与文凭,到洋后仍由出使大臣一体照料。推广之中,仍存限制,庶几事无窒碍,可以经久长行。
以上各节,均系就臣衙门奏定成案,量与扩充。如蒙俞允,恭俟命下,即由臣衙门通行各省,责令实力奉行,以期得收实效。至该侍郎所请于京师建设大学堂,系为扩充官书局起见,应请旨饬下管理书局大臣,察度情形,妥筹办理。所有臣衙门遵议缘由,理合恭摺具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遵行。谨奏。

☆高凤谦○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
有声音而后有言语,有言语而后有文字。然五方之声音,长短高下清浊疾徐,既万有不齐;言语文字即因以俱异。有王者起,患天下之不一,以同文为先。于是读书之士,挟方寸之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所不可通。夫而后中国之文字汇于一。其环中国而处者,如日本、朝鲜各邦,虽用中国之文字,犹不能无所异同。况泰西远绝数万里,千岁未通者耶?互市以来,天下竞尚西学,竞习西文。然而音义诡异,则学之难也。教授乏人,则师之难也。由官设学,则周遍之难也。由民自学,则经费之难也。文义深远,则成功之难也。国不一国,则兼通之难也。惟以译书济之,则任其难者;不过数十人,而受其益才,将千万人而未已。
泰西有用之书,至蕃至备。大约不出格致政事两途。格致之学,近人犹知讲求。制造局所译,多半此类。而政事之书,则鲜有留心。译者亦少。盖中国之人,震于格致之难,共推为泰西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为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学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固不专在格致也。况格致之学,各有附隶。非制造之人不能学。即学之亦无所用。且需仪器以资考验,非徒据纸上之空谈。若夫政事之书,剖析事理,议论时政,苟通汉文者,无不能学。果能悉力考求各国政事之得失,兵力之强弱,邦交之合离,俗尚之同异,何国当亲,何国当疏,何事足以法,何事足以戒,无不了了于胸中,遇有交涉之事,办理较有把握。即欲兴一新治,亦不至事事仰鼻息于人,或反为愚弄。此翻译政事之书所以较之格致为尤切也。
译书之要有二:一曰辨名物。泰西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