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子长大卿娶予表从母之女。故自少时相从。后又同入征西大幕。情分至厚。读此数书。
如见其长身苍髯。意象轩举也。嘉泰甲子岁夏六月壬寅。放翁陆某书文集卷三十
跋四十首
跋诸晁书帖
某之外大母清丰君,实巨茨先生女兄,而墓刻则景迂先生所作。故某每见昭德及东眷
中表,每感怆也。况今行年八十,饰巾待尽,伏读此卷,其情可知。嘉泰甲子六月既望,山
阴陆某谨识。
跋南城吴氏社仓书楼诗文后
南城吴君子直兄弟作社仓,略仿古者敛散之法。筑书楼,用为子孙讲习之地。其设意
深远,流俗殊未易测也。或者乃谓吴氏捐赀以为社仓,凶岁免民于死徙,其有德于人甚大,
后世当有兴者。子孙不学,则不足以承之,此其筑书楼之意。使吴氏之意信出此,乃市道
也。市道不可以交乡党自好之士,其可以与天交乎。吴君之意盖曰。吾为是举,非一世也。
吾兄弟他日,要当付之后人。人不可知,吝则啬出,贪则渔利,怠荒则废事,虽面命之,或
不听,于遗言何有。惟学则免是三者之患,而社仓虽百世可也。此吾兄弟之本指。若夫富
贵贫贱,我且不能自知,乃为后人谋,而责报于荒忽不可致诘之地,亦愚矣。
吴君遣书行千余里,示予以社仓本末,因及诸公书楼纪述。予慨然叹以为知吴君兄弟
心者,莫予若也,故书之。嘉泰四年六月某日,山阴陆某书。
跋六一居士集古录跋尾
始予得此本,刻画精致,如见真笔。会有使入蜀,以寄张季长。及再得之,才相距数
年,讹阙已多,知古人欲传远者,必托之金石,有以也夫。嘉泰甲子六月二十二日,笠泽
陆某谨识。
跋林和靖诗集
和靖人物文章,初不赖东坡公以为重,况黄。秦哉。若李端叔者,尤不足录。读竟使
人浩叹,书之,所以慰和靖于泉下也。嘉泰甲子六月二十四日,放翁识。

跋米元晖书先左丞海岱楼诗
右米侍郎元晖书先大父,题海岱楼。诗一首。春秋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
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故大父云。
起为霖雨从肤寸。盖言遍雨天下之泽。自肤寸而始也。米所书。误以从为成。遂失本意。
可为太息。嘉泰四年秋八月壬寅。山阴陆某书于三山老学庵跋苏丞相手泽
某之先大父左丞。平生所尊事愿学者。惟丞相魏公。每为门生言国朝辅相。德量岿然。
莫如魏公与王文贞公旦。所谓筑太平之基。寿宗社之脉。养天下之气者。他相虽贤。莫敢
望。观此奏稿。可概见也。嘉泰四年秋八月丙辰。山阴陆某谨识跋韩干马
大驾南幸。将八十年。秦兵洮马。不复可见。志士所共叹也。观此画。使人作关辅河
渭之梦。殆欲涕矣。嘉泰甲子十月二十一日。山阴陆某书跋义松
黄子迈之为莲城。以最闻。予以相距远。不能知其详。然草木无知。造物无心。太平
无象。其所感犹如此。则是邑之民。其有以不友不敬至庭造狱者乎。予将求诸邑人而纪之。
未暇也。嘉泰甲子岁十一月甲子。山阴陆某书跋林和靖帖
祥符。天禧间。士之风节文学名天下者。陕郊魏仲先。钱塘林君复二人。又皆工于诗方是时。天子修封禅。告太平。有二人在。天下麟凤芝草不足言矣。君复书法又自高胜绝
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忽得观上竺广慧法师所藏二帖。不觉
起敬立。法师能捐一石。刻之山中。使吾辈皆得墨本。以刮目散怀。亦一奇事也。嘉泰甲
子岁十二月丁卯。山阴陆某务观书跋东坡集
此本藏之三十年矣。嘉泰甲子岁十二月。遗烬几焚之。予缉成编。比旧本差狭小。乃
可爱。遂目之曰焦尾本云。十四日。山阴陆某书。
跋陶靖节文集
张纟寅季长学士自遂宁寄此集来,道中失调护,前后皆有坏处,遂去之,而存其偶全者。
末有年谱辨正,别缉为编云。开禧元年正月四日,务观书。
跋三近斋余录
右外兄元城王正夫所作。正夫名从,元丰中书舍人震字子发之子,仕至上饶守云。开
禧改元正月庚申,务观识。
跋望江君集
徐常侍鼎臣送望江张明府诗云。无使千年后,空传眆令名。则眆令之名,在唐著矣。
开禧改元岁乙丑二月二十七日,山阴陆务观书,时年八十有一。
跋吴越备史二首
钱氏讳佐,故以左为上,凡官名左字者,悉改为上。此书所谓上右者,乃左右也。

吴越在五代及宋兴,最为安乐少事,然废立诛杀犹如此。方斯时,吾家先世守农桑之
业于鲁墟梅市之间,无一人仕于其国者,真保家之法也。开禧乙丑九月四日,山阴陆某书
于三山书巢。
跋僧帖
方外之士,发扬其先德,累世不懈,吾辈亦可少愧矣。开禧乙丑九月五日,陆某书赠
观师。余年八十一,识其家四世矣,安得不为陈人乎。因以寓叹。
跋卿师帖
本朝小楷,至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