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理。不达实相印。谬以豁达空为清净法身。谁知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华藏玄门。此所以末法时。以造佛形像为第一功德也。庄严土木。即庄严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尘里。是做一尘之施。可以入如来无尽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礼。可以证如来无边功德海藏。某开士。既欲塑毗卢像。但作如是观。不患助缘无人。诸上善。设欲悟如是理。但种此缘因。不患正因不显。此缘若就。此观若成。方信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炽然说法。无有间歇也。
【书吴孟开居士泊岸卷后】
分段为此岸。则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为彼岸。变易为此岸。则无住大般涅槃为彼岸。夫唯无住。则无所不住。亦唯无所不住。方成无住。故曰不彼岸。不此岸。不中流。而度众生。又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审如是何往非岸。何岸不可泊哉。是故不必问所泊何岸。第问能泊何法耳。以爱见泊。所泊无非生死岸也。以空观泊。所泊无非二乘岸也。以六度万行泊。所泊无非菩萨岸也。以甚深般若泊。所泊无非实相法界岸也。孟开之筑泊岸轩也。盖孝思也。有世间孝。未离爱见也。有出世间孝。空观幻度相应者也。有出世间上上孝。甚深般若是也。孟开斋戒已久。非甘为世孝者。由出世孝。遵出世上上孝。则是轩也。其般若舟乎。愿居士乘是舟。以佛度为桂桌。以佛行为兰桨。以诸佛洪名为高帆。以往生诸佛净土弘愿为迅风。则必以尊人同泊华池珍岸。然后尽十方世界。无非乐土矣。
【题之庵冻云图】
经明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夫心既举体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矣。更唤何者为心。又唤何者非心。故心也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者也。然唯变所适。而终不可变也。宣圣有得乎此。知此心性。不唯不可目为器。亦复不可目为道。但云智及之。仁能守之而已。知之好之。乐之而已。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而已。学而时习之。学之问之思之辩之。行之而已。涉江居士目其庵曰。之庵。问庐山静主湛公曰。如何是之庵景。公曰。纳曩住仰天坪。云冻于山腰。雨霈于山足。日朗于山顶。其之之变态乎。涉江喜。遂图之。予曰吾人芥尔一念。顿具十界百界千如。理具事造。无余无欠。炳然齐现。而无事安排也。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如是。如心法。一切法亦如是。如实法。一切假名亦如是。是谓。之庵。之冻。之云。之笔。之墨。之纸。之腕。之主。之客。之缁。之素。之能。之所。一一无非之之全体大用也。五眼不能尽观也。五耳不能尽听也。无之而非庵。无庵而非之也。湛公涉江。各各大笑。而以之图。归于念之。佛之子若。
【金刚经跋】
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盖无住。正所谓应住。生心正所以降心也。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外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试玩经中劝生心处。不一而足。如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又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乃至于法不说断灭相等。而中间一一处。直云应生无所住心。由是观之。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故余尝谓此经。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 [案:原纸本脱文] 无住为宗者非也。
【十大碍行跋(十大碍行出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煆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傥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书慈济法友托钵养母序后】
戊子仲秋。慈济法友。乞予重书前序。予于是反躬自责。不胜涕泪交流也。予少有养志之愿。年二十而丧父。恨彻终天。廿四出家。舍母不养。盖欲克期取果。用报亲恩。不谓廿八岁母复捐世。哀哀之痛。肝肠寸裂。然犹曰。矢入深山。冀得一当。或可赎弥天罪愆耳。逮三十一。被道友牵逼。渐挂名网。而潜修密证之志。益荒矣。今者年满五十。先人弃我。足三十年。既不能如目犍连之自获果证。每思结一净坛。邀十友修净土忏法。无奈囊钵萧然。拙于行乞。每向中夜。展转悲号。而慈济乃以一钵千家。承欢膝下。真不思议乐也。善达缁素。乃以粒米茎薪。助渠孝养。真不思议福也。予无此福。故无此乐。宿生业重。夫复何言。敬于此福此乐。深生随喜。以此随喜善根。普施法界有情。同得此福此乐。直至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永离不肖无福无乐之苦。于是拭泪而复书此。
【血书法华经跋】
一切佛语。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