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揆狂斐,乃译是歌。」 【文集八。】 是中原契丹文字已少传习,故文正于西域习之。然则文正殆可谓通契丹文字最后之一人也。
  蒙古初起,用辽大明历,此事可于文正进征西庚午元历表 【文集八。】 证之。逮太祖归自西域,或曾改回回历。太宗嗣位,乃复用大明历。文正和李德修韵云:「衣冠师古承殷辂,历日随时建夏寅。」 【文集三。】 又谢非熊召饭云:「圣世因时行夏正,愚臣嗜数媿春官。」 【文集四。】 此二诗作于太宗初。行秀湛然居士集序亦称公志天文以革西历,则太祖末年必曾用回回历, 【回回岁首常在古天正地正间。】 否则不必作是语也。此事史所不纪,故着之。 【元史世祖纪至元九年,禁私鬻回回历亦元初盛行回回历之证。】
  文正师事万松老人,称嗣法弟子从源。其于禅学所得最深,然其所用以佐蒙古安天下者,皆儒术也。公对儒者则唱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说。而寄万松老人书 【文集十三。】 则又自谓此语为行权。然予谓致万松一书亦未始非公之行权也。公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绝未见有此种气象。古所谓墨名而儒行者,公之谓欤!
  文正于太祖辛巳、壬午驻寻思干。长春真人邱处机适以此时至西域,其相晤对自不待言。公在西域所作诗,其用长春韵者,如过金山用人韵七律一首、 【用长春赠书生李伯祥诗韵。文集一。】 过阴山和人韵七古一首、再用前韵七古一首、复用前韵唱玄七古一首、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七古二首、用前韵感事七古二首、 【以上用长春自金山至阿里马城纪行诗韵。】 过阴山和人韵五律一首、 【用长春宿鳖思马大城诗韵。】 又七律一首、 【用长春过沙陀望阴山诗韵。】 又七律一首、 【用长春渡霍阐没辇河夜行望大雪山诗韵。以上文集二。】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 【用长春壬午春分日游邪米思干郭西诗韵。】 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 【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一首韵。】 河中游西园四首、 【用长春二月望日复游郭西诗第二首韵。】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 【用长春行抵邪米思干大城诗韵。】 过闾居河四首、 【用长春出沙陀至鱼儿泺诗韵。】 感事四首、 【用长春由鱼儿泺驿路西行途中述风俗诗韵。以上文集五。】 过金山和人韵七绝三首、 【用长春度金山诗韵。文集七。】 凡四十五篇皆用长春诗韵。而于过金山过阴山则云和人韵,于游河中西园则云和王君玉韵,余亦不着长春之名。案公作西游录序 【文集八。】 以全真为老氏之邪,而于和刘子中韵诗序 【文集十。】 惜其幼依全真,乃有择术不可不慎之语。又于王巨川首唱瑞应鹤诗则讥之, 【文集六寄巨川宣抚诗序。】 李子进不题瑞鹤诗卷则美之。 【文集六观瑞鹤诗卷独子进治书无诗。】 是公于长春实深致不满,故和其诗而没其人。然尚未颂言攻之者,则以全真托于老氏,非如糠■〈薛上虫下〉之托于释氏故也。
  文正以太宗辛卯领中书省,至薨凡十四年,其得君之专,行政之久,实古今所希见。太宗用公虽承太祖遗命,然十三年之间君臣无丝毫之隙。余反复公诗而得其故焉。案公集中投赠唱和最多者有一人,即郑景贤是也。集中呈景贤或和景贤之诗至七十五首,占全诗十分之一。 【全集凡诗文七百七十六首。】 景贤初与公同在西域,洎于暮年,交谊尤笃。细读诸诗,其人盖以医事太宗,即长春西游记所谓三太子之医官郑公者也。景贤号龙冈居士,然名与乡里均无可考。牧庵集三有郑龙冈先生挽诗序称其友高道凝,为撰埋铭而文不传。鲜于伯机困学斋杂录纪藏琴之家有郑太医而不着其名字,盖伯机已不能考矣。唯牧庵纪其三大节:一曰廉,太宗赐银五万两,辞,今上赐钞二千缗偿责,辞。二曰让,太宗再富以地比诸侯王,再辞,贵以上相位两中书右,又辞。三曰仁,金以蹙国汴都尚城守,太宗怒其后服,拔将甘心,公怫逆曲折陈解,城赖不屠,所全毋虑数十万人,云云。是太宗之眷景贤盖出公右。其上相之位固后日所以处公,而汴京之不屠亦公之所力争而始得者。然则公之相当由景贤,而其平日维持调护于君臣之间,使太宗任公而不疑,公得行其志而无所屈者,亦由景贤之力。不幸而史失其名,然其安天下救生民之功,固不在公下,世有孔子,能不兴微管之叹乎!
  金亡,时汴京人口据文正神道碑云户一百四十七万。元史本传则云凡一百四十七万人。盖以户一百四十七万当得四五百万人,故改户为口。然金史哀宗纪,天兴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此数。又崔立传,人人窃相谓曰,攻城之后,七八日之中,诸门出葬者,开封府计之凡百余万人。则汴京人口其庶可知。盖此时河南北被兵,又盗贼蜂起,故金之民人皆萃于汴京,则一百四十七万户之说当非尽诬。
  文正集为中书省都事宗仲亨所集,癸巳岁始刊于平阳。 【有平水王邻及襄山孟攀鳞序。攀鳞亦流寓平阳。】 次岁万松老人又为之序。其集凡九卷,古律诗杂文五百余首。今本十四卷,凡古律诗杂文七百七十六首。盖前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