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手矣。
  
  非曰:民之所甚畏者,死而止矣。故皋陶:「象以典刑,刑期於无刑。」若又不畏,则圣人亦无如之何矣。但如禹泣罪人,汤祝不用命者罹吾网,如此而已矣。代有司杀者,擅杀者也。杀之而已,非我杀之也,天杀之也。
  
    右第七十四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而贵生。
  
  非曰:惟民有欲,无主乃乱。圣王之治主於有,老子之道主於无。圣王有井地之制而老氏无之,故至於多税。圣王有政教礼乐之设而老氏无之,故至於难治。圣王有厚生之政而老氏无之,故至於轻生。
  
    右第七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非曰:刚柔、生死、大小、上下不齐,天之道也,圣人顺乎天而不私。老子欲处下居小,用柔长生,岂天道之自然乎?此可谓无意必乎?
  
    右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非曰:损上益下,民悦无强,本出於圣人一体之仁不能已者,不假张弓之喻矣。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非曰:老子本说无为,此又说为,何耶?遁词也。其不欲见贤,亦多了不欲一念也。
  
    右第七十七章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非曰:圣人全体阴阳合德,时柔而柔,时刚而刚,时弱而弱,时强而强,不加毫末。
  
    右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非曰:圣人止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非曰:圣人物我一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无执无契。
  
    右第七十九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非曰:众寡器用,莫非自然。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非曰:生今反古,结绳而治,是乱天下也,是不识时也。不识时,是不识道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非曰:太古则然。随时者道也,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必逮失身。
  
    右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非曰:亦有信言而美者,善而辩者,博而知者。盖美辩知系乎道时然而后耳,未可执一论也。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非曰:圣人为人与人皆积德之发也,何谓不积?顺应不穷,何有何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非曰:既曰无为,而又曰无不为,实即有为也。为而不争,以柔弱胜刚强,乃大争也。老子亦多术矣,而以拟於天道,岂不诬哉?
  
    右第八十一章
  
  非老子附录
  
  问辩
  
   萧时中问曰:孟子之辟杨墨,夫子之非老子,皆闲先圣之道者也。然一本於知言养气,盖知言则能明乎道义,灼见杨墨老子之为非;养气则能配乎道义,排天下之论,非之而不顾;所谓异世而同符者也。然不知用何方法,然后可以能知言养气乎?愿明以教中。
  
  师曰:吾之所为非之者,正为知言为进学第一步,知所有然后养所有。夫知言然后养气之功有所措,此
  
  (缺页)
  
   起不能易之矣。然考之汉文帝与曹参用之,亦能致治安之效,何耶?
  
  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