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诗》:“爱而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②,飘零酒一杯③。匡山读书处④,头白好归来⑤。(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

①箕子被发佯狂,白之纵酒豪放,亦不得已而然。②《汉书儒林传》:鲁荣广,高材敏捷。刘向《新序》:“聪明敏捷,人之美材。”③《雪赋》:“从风飘零。”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

④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⑤《楚辞》:“王孙兮归来。”

顾宸曰:公与白同游齐鲁,在天宝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自此以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得再见。冬日春日之怀及梦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不见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公与白最称交好,考其相从岁月,仅在游齐鲁时。前乎此,后乎此,俱未相见也。

附考:洪容斋《三笔》曰:杜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说者以为即庐山也。吴曾《能改斋漫录》辩误一卷,正辩是事。引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以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耶?欧阳

《舆地广记》云,彰明有李白碑,白生于此县。盖亦传说之误,当以范碑

为正。

【朱注】杜田之说,本于杨天惠《彰明逸事》。《杜臆》:太白系出陇西,后遂误传为陇西成纪人。所云清廉乡,亦必青莲之讹。

黄鹤曰:李集有《望庐山五老》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又《望庐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又《南康军图经》云: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至五老峰,爱其险峭奇胜,曰:“天下之壮观也。卜筑于此,吾将老焉。”今峰下有书堂旧基,白后北归,犹不忍去,乃指庐山曰:“与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又白《送侄嵩游庐山


序》,“惭未归于名山。”然则匡山断指浔阳匡庐山。

今按:《全蜀总志》:龙安府江油县,有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岂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附会欤?又考《水经注》:远法师《庐山志》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然则庐山亦称匡山,盖以姓得名耶?


草堂即事

诗云“建子月”,是上元二年十一月在草堂作。

荒村建子月①,独树老夫家②。雪里江船渡③,风前竹径斜④。寒鱼依密藻⑤,宿雁聚圆沙⑥。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首叙冬日草堂,中四写景,末二述情,合之皆所谓即事也。荒村、独树,凄凉之况。建子、老夫,用假对法。寒鱼、宿雁,兼自喻穷冬族泊,故落句有赊酒销愁之慨。)。

①《杜臆》:《春秋》变古则书。诗云“建子月”,盖史法也。《肃宗纪》:上元二年九月,诏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建子月王午朔,上受朝贺,如正旦仪。马融曰:周正建子,为天统。”

②陶潜诗:“独树众乃奇。”③庾信诗:“俱来雪里看。”④刘宪诗:“风前雪里觅芳菲。”梁元帝诗:“竹径露初圆。”⑤庾信诗:“寒鱼抱冻沉。”薛昉诗:“细藻欲藏鱼。”⑥骆宾王诗:“宿雁下庐洲。”《杜臆》,宿鹭,当作宿雁。冬寒但有雁耳,鹭畏露,白露降,便飞去矣。《物类志》:人养鹭于池塘,驯若家禽。每至白露,即飞腾而去。
徐少尹见过

【鹤注】此当是上元二年冬作。又曰:少尹与行军自不同。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尹各一人,少尹二人,初不言以少尹为行军长史,但云:永徽中,改尹为长史。又云:天下兵马元帅府,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今题云“少尹”,而诗云“行军”,徐当是成都尹兼节制兵马,以时乱,故少尹兼称行军也。

晚景孤村僻,行军数骑来。交新徒有喜,礼厚愧无才,赏静怜云竹①忘归步月台②。何当看花蕊,欲发照江梅。(上四叙事,见自谦意。下四叙(,) 景,见喜客意。晚景,谓日暮之时。尹何时当再来乎,梅将发而照江矣,期之也。)

①张正见诗:“翠竹梢云而结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