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收入,并且除了这九种外,又增加了十九种珍本秘籍。当时我已经惊服他的努力。谁知隔了四个月,就又在《剧学》月刊十二期上看到一个消息,说起他这部书又增加了八种新的名贵作品。于是我又把张先生这部书买了来,以供研究从昆曲到皮黄的变迁之用。看到他的自序中云:『余少时随宦燕京,平时喜向冷摊搜觅。凡遇此类书籍发现,虽索多金,亦不可少靳。』方知他能成此艰巨,实非朝夕之功,而是从少时就开始搜集,一直搜集到现在,方才有这个成绩的。但成书以后,我们虽已经佩服得极,他却仍以为未竟其业,依旧继续搜求,于是又有这部《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的辑集。去年他还只收集到六种,最近却又增加了好几种,将来成书以后,恐怕还有增益呢。我真高兴,他供给了这许多戏曲史料,给治此道者以极大的方便!

  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但我的论文《品花宝鉴考证》已经采用了这部书中不少的材料。并且正编中的《菊部羣英》【同治十年】和《菊台集秀録》【光绪十二年】,以及《新刊菊台集秀録》这三部书中的剧目引起了我很大的兴味。《菊部羣英》使我们知道同治年间花部与雅部仍是杂揉的。花旦戏多过青衣戏,旦戏还不曾走到严肃的路上去,仍只是些游戏的调情小剧,像《扛子》、《卖饽饽》、《入府》、《面缸》、《摇会》、《上坟》、《拾镯记》、《湖船》、《花鼓》、《关王庙》、《打樱桃》等,几乎每一个花旦都会唱,其中如《上坟》、《面缸》、《连厢》【卽《花鼓》】等在《缀白裘》第十一集中是统称为梆子腔的,而兼唱昆腔、乱弹与皮黄的人也很多,如凤玲、金保之类。但在后二种中,昆腔的剧目就极少极少了。由这三部书的剧目的忠实保证,使我相信昆腔在同治年间仍有一部份势力,到了光绪年间,昆腔便被皮黄戏几乎完全取而代之了。此次续集中张次溪先生自己的《燕归来簃随笔》提到九皇堂的习俗和信仰,也使我感到兴趣。我想同嗜此道者,一定也能因这部书而省去了许多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得到许多的益处。

  张先生虽是广东人,因为少岁随宦之故,北平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北平给他『极亲爱之印象』【《自序》】,所以他除了这部伟着外,还有《天桥志》、《北平岁时志》、《帝京岁时纪胜》等书的编纂,以及庙宇碑志等的记载。他真可以说是北平风俗、人情、艺术、习尚的研究专家了。我为本书写序,深感荣幸。用志数语,以志钦仰。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自序

  有清戏曲,远迈前朝。康乾之间,京师尤盛。地方史乘之书,如朱彝尊之《日下旧闻》及官修之《顺天府志》,既俱未道及只字。吴长元《宸垣识略》亦仅涉查楼卽止,及着《燕兰小谱》,乃稍稍纪述伶工艳事。而真名不署,亦若多所忌讳者。盖自视前书可传,以此为小道也。余雅喜釆风,且欲补旧闻之不逮,凡以谓风俗之隆污,影响社会之进展至大,非仅备考古之资已耳。十年来,所得奇书,皆絶少流布之本。梨园史料为更伙,尝发奋思成《北平戏曲志》一书,牵于人事,至今未果。念并世学人,或亦有同好者,爰本学术为公之旨,遂于民国二十三年冬,卽累年所藏三十八种,检齐汇印成书,名曰《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以供治此途者之参考。自问曾无可诩,而人遂谬以专家目我,于是余心滋愧已。比岁又承伦丈哲如以《众香国》《燕台集艳》见借,杨师云史更饷以早年所作之《檀青引》一篇,而潘君光旦所藏《燕台花史》、林君绍博所藏《闻歌述忆》,亦并于近时次第相贻。此皆絶不经见之品,而屈计三年以来,于冷摊见得者又若干种。幸鳞爪之贲凑,乃首尾以毕臻。既得全角在握,而此《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遂告成矣。刊始于二十五年之冬,而全帙之成,则当在二十六年之首,正燕都奠基第一千年之纪念日也。因缘巧合,千载一时,是可以无记耶?用志数言,弁诸卷首。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元旦东莞张次溪识于北平宣武门外烂缦胡同东莞会馆之拜袁堂

  ●题燕京梨园续史

  瑶京法曲盛咸同,南部新声入九重。一代伶官能数典,至今吴楚有家风。
  观乐声容纪管弦,承平掌故识当年。锦衣玉貌多遗事,此是梨园野获编。

  云史

  ●题词

  旧闻日下杂悲欢,人海沧桑冷眼看。且话梨园感兴废,含毫忍泪记伶官。
  桦烛金樽敞绮筵,红氍毹上感华年。歧王崔九人何处,肠断江南二月天。
  少年豪气尽纵横,困守书城怆客情。那有风怀到丝竹,要从离乱想升平。

  藏斋居士赵元礼
云郎小史  (近人)冒广生 辑

  ●目录

  《云郎小史》序
  云郎小史

  ●《云郎小史》序

  徐紫云,字九青,号曼殊,人称云郎,水绘园中明僮也。生于崇祯甲申,逝于康熙乙卯,得年三十又二。当康熙戊申,云郎年才二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