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洞洞伯】,五、【曲律买】,六、【者归】,七、【牝畴兀儿】,八、【把担葛失】,九、【削浪沙】,十、【马哈】,十一、【相公】,十二、【仙鹤】,十三、【阿丁水花】,十四、【回回曲】,十五、【伉里】,十六、【马黑某当当】,十七、【清泉当当】。”凡此,皆达达所弹曲调也。不可解者,半皆番语。

  刘念台《人谱类记》:“今之院本,卽古之乐章。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虽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此其动人最切,较之老生拥■{上巛下子}比、讲经义,老衲登上座、说佛法,功効百倍。近时所撰院本,多是男女私媟之事,深可痛恨,而世人喜为搬演,聚父子兄弟,并帏其妇人而观之。稍不自制,便入禽兽之门,可不深戒!”*

  

  沈宠绥《度曲须知》:“北化为南,凡腔俱起于《洪武》而兼祖《中州》,一时有‘海盐腔’、‘义乌腔’、‘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乐平腔’、‘太平腔’之殊,虽口法不等,而北曲消亡矣。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讹陋,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婉协,字则头、腹、尾音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度曲皆‘折梅逢使’ 、‘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于传奇则有‘拜星月’、‘花阴夜静’等词,气无烟火,别有腔板,绝非戏场声口,名曰‘昆腔’。自有良辅,而曲词已极抽秘逞姸,后世依为鼻祖,洵曲圣也。”据此,则“昆腔”者,实魏良辅一人所创也。

  《乐郊私语》:“海盐少年多善歌,盖出于澉浦杨氏。其先人康惠公梓与贯云石交善,得其乐府之传。今杂剧中《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皆康惠自制。家僮千指,皆善南北歌调,海盐遂以擅歌名浙西。”今俗所谓“海盐腔”者,实法于贯酸斋,源流远矣。

  “弋腔”始弋阳,卽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卽“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向无曲谱,祗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王正祥谓“板皆有腔”,作《十二律京腔谱》十六卷,**又有《宗北归音》四卷以正之,谓:“‘高腔’卽《乐记》‘一唱三叹’,有遗风之意也。凡曲藉乎丝竹者曰‘歌’,一人发其声曰‘唱’,众人成其声曰‘和’,其声联络而杂于唱和之间者曰‘叹’——俗谓‘接腔’。 *

  

  ** 目子案:或因印刷不清,原书只给“十二律京腔”划了波浪线,表示书名。其实“十二律京腔谱”才是书名,“谱”字也应当放在书名号之内。

  ‘叹’,卽今‘滚白’也。曲本混淆,罕有定谱,所以后学愦愦,不知整曲、犯调者有之,予故定为十二律,以为唱法,亦窃拟正乐之各得其所云。”皆立论甚新,几欲家谕而户晓;然欲以一人、一方之腔,使天下皆欲倚声而和之,亦必不得之数也。

  俗传钱氏《缀白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金陵许苞承云:“事不皆有征,人不尽可考。有时以鄙俚俗情,入当场科白,一上氍毹,卽堪捧腹。此殆如冬烘相对,正襟捉肘,正尔昏昏思睡,忽得一诙谐讪笑之人,为我羯鼓解秽,快当何如!此外集所不容已也。”其论亦确。按:《诗》有正风、变风,史有正史、霸史,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卽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

  “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邪,如怨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簧腔”。

  “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纟玄}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

  《文选长笛赋》:“听簉弄者,遥思于古昔。”注云:“簉弄,盖小曲。”按:汉乐府《满歌行》等篇,谓之“大曲”。“小曲”,当对“大曲”言之,非若今之小曲也。*

  

  《南史徐勉传》:“武帝择后宫吴声、西曲女妓各一部,赉勉。”《通典》:“梁有吴安泰,善歌,后为乐令,初改西曲,以别江南《上云乐》。”《乐府诗集》:“《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因其方俗,谓之‘西曲’。”按:今以山、陕所唱小曲曰“西曲”,与古绝殊,然亦因其方俗言之。

  今演剧多演神仙鬼怪以眩人目,然其名多荒诞。张果曰“张果老”,及刘海蟾曰“刘海戏蟾”,此类甚多,备见《神仙传》及《云笈七籖》。此不足论。取其略有依据者,别为后卷。*

  

  ◆剧话卷下

  “太公封神传”剧,按《唐书礼仪志》:“武王伐纣,雪深丈余。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武王怪而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