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7-诗藏 -03-诗集

18-古谣谚-清-杜文澜-第76页

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
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
语言谈
言有下流之言。如暴弃谤伤之类是已。有市井之言。
如炎凉货利之类是已。有荒唐之言。如浮游不根之类是已。
然刍荛之言。狂夫之言。又君子所德而察者。刍荛与狂夫。
非下流市井之谓也。有理寓焉。如孺子之歌。夏谚之类是已。
阮氏常生恒言录序
嘉定钱竹汀先生恒言录。首尾完善。家君因以授常生。
且诲曰。学者实事求是。一物不知。当引为己耻。
常生谨受卒业。因思北海郑君。网罗众家。括囊大典。
至其笺诗愿言则嚏。则曰。俗人嚏云人道我。
注礼夏后氏以楬豆。则曰。齐人谓无发为秃楬。盖楬即【疬】。
而嚏则今人犹然。自服子慎通俗之文不传。此道几于绝响。
非先生孰克成之。
抱朴子内篇
狂夫童谣。圣人所择。刍荛之言。或不可遗。采崶采菲。
无以下体。
抱朴子外篇
古人询于刍荛。博采童谣。狂夫之言。犹在择焉。
文心雕龙
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文心雕龙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
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
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
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
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踰于此。岂可忽哉。
离骚
谣诼﹑犹毁谮也。
刘歆与杨雄索方言书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
求代语童谣歌戏。
阮籍乐论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俯仰者﹑习先王之容。
元氏稹乐府古题序
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而又别。
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甿者为讴﹑谣。
备曲度者总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
非选词以配乐也。
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
盖选词以定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刘敞论灾变疏
臣伏以圣王。所甚畏事者莫如天。所甚听用者莫如民。
是故观天意于灾祥。察民情于谣俗。因灾祥以求治之得失。
原谣俗以知政之善否。诚少留意。则皆灿然矣。
前古贤圣之君。莫不循此以导其下。忠信之臣。
莫不缘此以讽此上。上下相饬。而自天佑之。
东坡集
孙卿子有韵语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晓其义。
前汉艺文志诗赋类中。有成相杂词十一篇。
则成相者﹑盖言讴谣之名乎。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
又乐记云。治乱以相辅也。亦恐由此得名。当更细考之。
朱子文集
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采诗者得之。而圣人因以为乐。
以见风化流行。沦肌浃髓。而发于声气者如此。其谓之风。
正以其自然而然。如风之动物而成声耳。
抱经堂文集
礼乐本诸天地。与生俱生者也。上古之世。
礼质则乐亦质。蒉桴土鼓。安必无诗。文字未兴。
流传不广。其万一传者。如古孝子断竹之歌。
不得等诸皇娥帝子﹑亦谓出自后人之伪撰也。陈诗观风。
当与纳贾观好恶一例。百货在市。而贵贱殊焉。风诗流传。
而取舍别无目之人。而令其行闾里以采听歌谣。
其事之不便至易明矣。且闾里之谣。徒歌而已。
不能皆以入乐。假如凡值所采。悉播于乐。
旧者肄在乐官而不去。新者被之管弦而日增。
力疲而亦有所不给矣。
乐府诗集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夫欲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
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此歌之善也。
梁元章纂要曰。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
振旅而歌曰凯歌。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
故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白雪﹑江南﹑
阳春﹑淮南﹑驾辩﹑渌水﹑阳阿﹑采菱﹑下里巴人。
又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浩歌﹑放歌﹑怨歌﹑
劳歌等行。汉世有相和歌。本出街陌讴谣。而吴歌杂曲。
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
最先一人作。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
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已后。不复传。遂绝。
凡歌有因地而作者。京兆﹑邯郸歌之类是也。有因人而作者。
孺子﹑才人歌之类是也。有伤时而作者。
微子麦秀歌之类是也。有寓意而作者。张衡同声歌之类是也。
宁戚以困而歌。项籍以穷而歌。屈原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