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包吾乡之望族于吾宗八行公以来世姻连故予知之审其先睦人也然少时见唐登科记睦之包一后见新定志自皇佑以来包之登进士者再绍兴后婺之兰溪登科者包又三人即清塘包氏也乡人尝曰包族诗礼相承簮缨累世宗支蕃衍非孝肃公之裔乎余曰不然孝肃庐人所谓阙下包是也初孝肃有庶子弃不收养至为人牧竖已而嫡子死无子其妇守节不嫁朝廷表其门闾世遂为阙下包云孝肃苦无后节为访其庶请收之于是阙下之包仅不絶夫父子相弃天性之伤孝肃之贤有此亦修身齐家者所当戒也永叔叙其祖之所自出而曰由睦徙婺及族之登科者遂安公凡三著名可谓不诬矣然吾闻叔孙穆子有言保姓受氏世不乏祀此谓世禄不可谓不朽而所谓不朽者则曰太上立徳其次立功又其次立言耳包有前辈长者子谦父与吾族祖升卿公尝游吕成公之门而子谦执经良久其所到尤逺今观永叔自着治家要略及三省斋记患难横逆解辞气典雅皆足以训其后故总名之曰包氏家训因知子谦父家学渊源所致抑亦古之所谓立言者也岂他日但为一家之训哉永叔老而不衰善行益着而子姓羣从尤多才尚勉振其家也哉 以下资料系摘自:安徽省志·文物志·第三篇 石刻、石窟寺及造像·第二章 碑刻、墓志铭·第二节 墓志铭(《安徽省志》(方志出版社出版 1999年9月第1版))
八、北宋包拯墓志铭
北宋包拯墓志铭,石质,一合两块。志盖长123 厘米,宽122 厘米,厚13 厘米。四周盖顶斜坡,中部平整,阴刻4 行篆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16 字。志石近正方形,长126 厘米,宽125 厘米,厚14 厘米,刻文51 行,每行59 至63 字不等,志文楷书,全文约3200 字。较《宋史·包拯传》为详。包拯,字希仁(999~1062年)合肥人,为官清正,公正兼明,世称“包青天”。墓志除叙述包拯生平事迹外,还记录了他的世系、病丧以及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即今合肥大兴集)及其子嗣们的有关情况。为我们研究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该墓志1973 年出土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东北部北宋包氏家族墓群。出土时碎为5 块,并有明显的打击伤痕,部分文字漫漶磨灭,已经辨认不清。1979年7 月被定为三级藏品,1994 年国家文物委员会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号:2:22672。
附:包拯墓志铭
宋故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公墓志铭并序
枢密副使、朝散大夫、左谏议大夫、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吴奎纂。
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兼篆石经、同判登闻鼓院,上骑教尉、赐绯鱼袋杨南仲书。
甥将仕郎、守温州瑞安县令文勋篆盖。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始以孝闻于州闾,及仕,从□□□□□□□□□立于时,无所屈。□举有明效,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相属也。公讳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甲科,初命大理评事,知建昌县。时皇考刑部侍郎家居,皇妣亦高年,乐处乡里,不欲远去,公恳辞为邑,得监和州税。和邻合肥,皇考妣犹不乐行,遣公之官。公□□□□□□□□□□□□□□□□□□□□□□终养。积数年,皇考妣继以耆终,公居丧毁瘠甚,庐墓终制。□服除,又二年,方调知扬州天长县。□□□□□□□□□□□□□□□□□□□□□□□□□□□□□割牛舌,盗即款伏,进丞大理代。还知端州,州岁贡砚,前守率数十倍取之,以其余□□□□□□□□□□□□□□□□□□□□□□□东排岸司裁。数月,御史中丞王公拱辰援唐制,乞增置御史里行。遂拜公监□□□□□□□□□□□□□□□□□□□□□□□□□□□□□□□当选将练兵。国任宰相,系时安危,当取天□□议凡十数事,时边郡有□□□□□□□□□□□□□□□□□□□□□□□□□□深然□□□□□□□□□□河北河东所籍民兵,以户上下,故多隐□。如约李抱真之法,以丁□□□□□□□□□□□□□□□□□□□□□□□□□□□□□□□□□□□□□□□治□治□矣。选使契丹国。虏中神水馆之□舍,传有凶怪,人莫敢居,前此数日有三驺入其间,□□□□□□□□□□□□□□□□□□□□□□□□□□□□□□□□□□为京东路转运使。未几,改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府西路转运使。诏许朝觐,既辞。□□□□□□□□□□□□□□□□□□□□□□□□□□□□□□□包拯任陕西,当得金紫。亟令赍赐,行次华阴受服焉。徙河北路,未行。擢为户部副使。尝奏事。上□□□□□□□□□□□□□□□□□□□□□□□□□□□□□持政之仁暴,惟在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慎知三者,则衣食滋殖,黎庶蕃息话。上深然之。皇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