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举光藏书万卷悉焚之。其威焰之酷,真可畏哉!
○秦桧史弥远之揽权
蔡京、章之奸恶,犹第谐臣媚子伎俩,长君逢君,窃弄威福,人主能用之,亦尚能罢之。若秦桧、史弥远之柄国,则诛赏予夺,悉其所主持,人主反束手于上,不能稍有可否,几如曹操之于汉献帝矣。姑不必一一实指其事,但观《宋史》各列传可见也。《李浩传》,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威权,浩与王十朋等始相继言事。《王纶传》,绍兴二十六年,高宗躬亲政事,收揽威柄,召诸贤于散地。甚至虞允文疏谓,秦桧盗权十有八年,桧死,权归陛下。此语直奏于高宗之前,则桧未死以前,高宗不能有权可知也。《洪咨夔传》,史弥远死,帝始亲政。《崔与之传》,端平初,帝始亲政。《郑清之传》,端平元年,上既亲总庶政,赫然独断。《真德秀传》,弥远卒,上亲政。《魏了翁传》,弥远卒,上亲庶政。则弥远未死以前,理宗不能有权可知也。统观古今来权臣当国,未有如二人之专者。然桧十八九年,威福由己,名入《奸臣传》,至今唾骂未已。弥远相宁宗十七年,相理宗又九年,其握权既久于桧。桧仅杀岳飞,窜赵鼎等,弥远则擅废宁宗所建皇子,而别立嗣君,其无君之罪更甚于桧。乃及身既少诟詈,死后又不列奸邪,则以桧仇视正人,翦除异己,为众怨所丛,而弥远则肆毒于善类者较轻,遂无訾之者。然则弥远之黠,岂不更胜于桧哉!至如贾似道专国,威权震主,至度宗为之下拜,其权更甚于桧与弥远。斯则亡国之运,主既昏庸,臣亦狂谬,实无大奸大恶之才,固无足论矣。
○宋南渡诸将皆北人
宋南渡诸将,立功虽在江南,而其人皆北人也。张浚,凤翔府成纪人。韩世忠、张宗颜,皆延安人。岳飞,汤阴人。刘光世,保安军人。刘,德顺军人。吴、吴、郭浩,皆德顺军陇干人。杨存中,代州崞县人。王德,通远军熟羊砦人。王彦,上党人。杨政,原州临泾人。牛皋,汝州鲁山人。曲端,镇戎人。成闵,邢州人。解元,保安军德清砦人。王渊,熙河人。赵密,太原清河人。李宝,河北人。魏胜,宿迁人。王友直,博州高平人。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统计诸名将,无一非出自山、陕者,是南宋之偏安,犹是北宋之余力也。其他不甚著名而守城抗节者,亦多系北人。如守建宁死者杨震,代州崞人。守隆德府死者张确,州宜禄人。守震武死者朱昭,府谷人。守代州死者史抗,济源人。守永兴死者郭忠孝,河南人。其后德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世杰亦范阳人,从张柔戍杞有罪奔宋者。
○端平入洛之师
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元太宗六年。)与蒙古共灭金时。蒙古乏粮,宋助以三十万石。张柔中矢,宋孟珙力救出之。两国方敦邻好,初无嫌隙。宋果欲复三京八陵,宜先令孟珙等即在军前定议。乃计不出此,兵退之后,郑清之、赵范、赵葵等忽欲乘虚复中原,以致兵连祸结,当时议者皆归咎入洛之师。(赵范奏,赵葵、全子才轻遣偏师复西京,赵楷、刘子隆参赞失计,师退无律,致后阵败覆。又言扬义之败皆由徐敏子、范用吉怠于赴援,致不能支。此即所谓入洛之师也。)今以《宋》、《金》二史考之,则宋师先入汴,而入洛犹在后也。是年正月灭金,三月即遣朱扬祖、林拓诣洛阳谒陵寝,此不过遣官省视,未即为召衅之端。然《宋史 孟珙传》,是时淮阃刻日进师,蒙古闻宋来争河南,已设哨至孟津,并增戍潼关,谒陵使谍知此信,疑畏不前,珙曰:“淮师槊汴,非旬余不达。吾以轻骑疾驰,不十日可竣事。”乃与二使昼夜兼行,至陵下成礼而归。此虽未知何月日,然陵使未到而宋兵已发可知也。又《金史 崔立传》,天兴二年正月,哀宗走归德,立在汴,以汴降蒙古。立恃势恣横,李伯渊、李琦、李贱奴等恶之。明年正月,金亡。六月,伯渊等闻近境有宋兵,阳与立谋备御,偕立巡城,遂杀之。是六月中,宋兵已至汴也。其后赵范守襄阳,与伯渊等酣狎,以致襄阳失守。可见伯渊杀崔立后,即投入宋军。宋军于是年六月到汴,无可疑者。(《宋史 赵葵传》亦谓是时盛暑行师。)《续通鉴纲目》谓全子才既至汴,赵葵自滁州以淮兵五万来会,谓子才曰:“敝吮据关守河,今抵汴已半月,不急攻洛阳、潼关,何待耶?”乃檄范用吉等率兵西上,徐敏子为监军。到洛阳,寂然无应者。至晚,有残民三百余家登城投降。是宋师先入汴,再入洛之明证。到洛之次日,所赍粮已尽,而蒙古兵已到,宋兵遂败而归。此事《宋》、《金》二史纪传俱不明晰,惟《续通鉴纲目》较详。再证之《元史 刘亨安传》,岁甲午平蔡,既而宋师二十万攻汴,将趋洛,元帅塔察儿使亨安拒之,宋师奔溃。此又可了然于当日宋师先汴而后洛也。而《宋史》纪传但谓入洛之师起衅,则以宋兵之败在洛而不在汴耳。
○宋史缺传
《宋史》各列传,自理宗以后,大概又详于文臣而略于武臣,不特缺漏彭义斌诸人也。王坚守合州最有功,其见于《理宗本纪》者,诏叙坚合州功,与官两转。及合州围解,又诏擢坚宁远节度使,驻兴元,兼知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