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校官庶吉士臣范逢恩

检讨臣德生覆勘



总校官进士臣程嘉谟

校对官进士臣赵雯

誊录监生臣池大经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九

郊垧东二



原岀东便门有大通桥水从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樯往来可达通州二三园亭依涧临水小舠从几
案前过林间桔槔相续大类山庄燕都游览志原至元一十八年郭公守敬上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
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
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一置闸皆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堤阏以过舟止
水上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公领之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
名曰通惠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接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不就而罢元
名臣事略臣等谨案一亩泉有二一出昌平州西南新屯一出南苑此条及后条元史河渠志元一统
志诸书所述皆指昌平之一亩泉与南苑一亩泉无涉谨识于此原髙源迁都水监通惠河由文眀门
东七十里与会通河接置闸七桥十二人蒙其利元史本传原至元二十八年都水使者请凿渠西导
白浮诸水经都城中东入潞河则江淮之舟既达广济渠直泊于都城之汇上亟欲其成又不欲役及
细民敕四集赛集赛旧作怯薛已注明前卷人及诸府人兴凿刻日使毕太师淇阳忠武王率其属着
役者服操畚锸趋者如云依刻而渠成赐名通惠河上语近臣曰是渠非伊彻察喇身率众手成不亟
也元名臣事略按伊彻满洲语新也察喇注酒器也旧作月赤察儿今译改原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
瓮山诸泉水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
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
西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髙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
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
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
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元史河渠志原延佑六年十月浚通惠河元史文宗纪原天厯二年八月发
诸卫军浚通惠河元史文宗纪增通惠河之源自昌平县白浮村开导神仙泉西南转循山麓与一亩
泉榆河玉泉诸水合自西水门入都经积水潭为停渊南出文明东过通州至髙丽庄入白河上下二
百里凡置闸二十有四护国仁王寺西广源闸二西水门外会川闸二万亿库前朝宗闸二海子东澄
清闸三南水门外文明闸二魏村惠和闸二籍田东庆丰闸二郊亭北平津闸三牛店溥济闸二通州
通流闸二髙丽庄广利闸二按新开通惠河碑至元二十九年八月兴工三十年七月工毕平章政事
吉勒展专董其事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嘉其有成赐名通惠倡端建言图上方略者昭文馆大学
士中奉大夫知太史院领都水监提调通和河道漕运事郭守敬也元一统志按吉勒展满洲语恕也


旧作皎贞今译改增武宗至大元年正月以通惠河千户刘粲所领运粮军凡百二十人属万户沁特
穆尔兵籍元史兵志按沁唐古特语大也特穆尔义见前旧作赤因帖木儿今改正原成化七年冬十
月户部尚书杨鼎工部侍郎乔毅上浚通惠河旧道事宜先是漕运总兵官都督杨茂奏每岁漕运自
张家湾舍舟陆运看得通州至京城四十余里古有通惠河故道石闸尚存永乐间曾于此河般运大
木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于此河积水船运又有议欲于三里河从张家湾烟墩桥以西疏
挑二十里湾泊粮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今此河道通流其水约深二尺不劳疏挑惟用闸蓄
水令运粮卫所每船二十五只造一剥船自备米袋挨次剥运如此则运士得省脚费矣事下工部侍
郎王复同太傅会昌侯孙继宗吏部尚书姚虁等议谓通惠河道闸座若得开通诚有益于国计但地
形水势髙下并合用军夫物料俱难约度请命户工二部堂上官各一员会漕运参将袁佑率识达水
利官匠前往相度上以命鼎毅遂同参将袁佑等亲诣昌平县元人引水去处及宛平大兴通州地方
三里河道将行船故迹逐一踏勘及元史并各闸见树碑文所载事迹稽考回奏云闸河原有旧闸三
十四座以通水道但元时水在宫墙外船得进入城内海子湾泊今水从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难循故
道行船须用便宜改图除元人旧引昌平东南山白浮泉水往西逆流经过祖宗山陵恐于地理不宜
及一亩泉水经过白羊山沟雨水冲截俱难导引其城南三里河至张家湾运河口袤延六十余里旧
无河源正统年间因修城濠作坝蓄水虑恐雨多水溢故于杨桥东南低洼处开正通濠口以泄其水
始有三里河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