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曰裕州。后唐废州,县仍属京兆。宋属耀州。金因之。元废入富平县。

  ○荆山县西南十里,怀德故城北。《禹贡》:荆、岐既旅。又曰:导及岐,至于荆山。所谓北条之荆山也。《帝王世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又云:禹铸鼎于荆山下,有荆渠。《汉书》注:怀德县有荆山。盖主朝邑县之怀德城而言。○迤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孔氏谓之靡迤。昔周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遂有周畿内八百里,东至迤山是也。

  频山县东北七十里。秦时于山南置频阳县,频水出焉。应劭云:秦置县于频水之阳也。今为大石、小石二涧。○中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龙泉山县西北十五里。唐中宗定陵在焉。代宗永泰初,吐蕃寇富平,焚定陵殿,即此。又檀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代宗元陵在其上。县西北二十里为天乳山,有两峰相对。唐文宗葬此,谓之章陵。○金瓮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唐顺宗丰陵在焉。县西北四十里为紫金山。其上有懿宗简陵。又万斛山,在县东北九十里。

  八公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追两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故曰八公堆,亦曰八公原。金人繇扶风东还,将犯永兴。宋将贺师范与战于此,败死。今垒壁尚存。

  ○漆沮水在县西北。自耀州南流经此,入蒲城县界。其支流经怀德城南,而为石川等堰。○石川堰,在县南五里。亦曰石川河。《寰宇记》:漆沮水一名石川河。又县南十五里有常平堰,又南五里为龙门堰,皆漆沮之支流也。郑、白二渠,旧自泾阳东入注焉。《志》云:县境南有富平堰。《后周书》:西魏大统十六年,泾州刺史贺兰祥修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人获其利。

  泽多泉县西十三里,东流入漆沮河,有灌溉之利。《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直城渠。又西南八里有杨九渠。县西二十五里有永济渠。又有文昌渠,在县西北十七里,又西北八里为高望渠。又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又西北五里为石水渠。又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北三里为偃武渠。以上九渠,俱引漆沮之水,互相灌注,溉田甚广。

  ○雨金堡县东南三十里。周八百步。中有一泊,每天雨,水色如金,因名。《史记》:秦献公十八年,栎阳雨金。县本古栎阳县界,堡因以名。又直市,在县南十五里,秦文公所置,以物价无二而名。

  灵感寺在今县治西。唐中和二年,王铎将两川、兴元之众讨黄巢,屯于灵感寺,即此。

  三原县府北九十里。西至耀州九十里,南至醴泉县百十里。汉池阳县地。苻秦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在清酆原、孟侯原、白鹿原间,故名。后魏废。西魏置三原县,属北地郡。后周置建中郡。建德初,郡废,县属冯翊郡。隋属京兆郡。唐武德四年,改为池阳县。六年,改曰华池,复分置三原县,属北泉州。贞观初,废三原县,而改华池为三原,属雍州。天授初,改隶鼎州。大足初,仍隶京兆府。五代唐属耀州。宋以后因之。明弘治四年,改今属。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池阳城县西北二十里。汉县。应劭曰:在池水之阳也。惠帝三年置。武帝时,属左冯翊。后汉因之。晋为扶风郡治。永和九年,苻秦孔持起兵池阳,苻雄击灭之。义熙十二年,赫连勃勃遣兄子提南侵池阳,秦将姚裕击却之。后魏亦曰池阳县,属咸阳郡。后周县废,移三原县治焉。唐武德四年,移三原县治清水南,改为池阳县。五年,校猎华池,即池阳也。六年,复还旧治,改曰华池县。贞观初,改为三原县。元至元十二年,始移县于龙桥镇,即今治也。《长安志》:池阳旧城,俗名迎冬城,南去泾阳县二十八里。唐会昌中,泾原帅史宪诚筑三原城,疏泾于隍,积钱储粟,以便戍守。五代梁开平四年,岐王李茂贞合泾兵,攻夏州帅李仁福。全忠救之,遣军屯三原。即故池阳矣。

  三原故城在今县北。《通典》:苻秦置三原护军于[B18D]山北。后魏罢护军,置三原县。后周移治汉池阳城。唐武德四年,幸三原。是年移县治于清水南,改曰池阳。六年,又分置三原县。贞观初,以华池为三原,而此城遂废。

  永安城县北五十里。或云即毛鸿宾堡也。宋白曰:三原县有鸿宾栅。后魏孝昌二年,萧宝寅作乱,关右刺史毛鸿宾立义栅以捍贼,因名。唐太子建成将诣仁智宫,未至六十里,悉留其官属于毛鸿宾堡,是也。《寰宇记》:后魏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因名为永安城。唐肃宗尝敕改为建京郡,旋废。贞元中,又以神策军分屯永安城。是也。仁智宫,见宜君县。

  黄白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秦曲梁宫也。后为黄白城。东汉兴平二年,李亻等作乱,欲劫车驾幸池阳黄白城。晋愍帝初,刘曜等寇长安,诏麴允屯黄白城以拒之。永和六年,苻健入关中,羌酋白犊屯黄白,迎降于健,即此。

  ○尧门山县西北三十里。其山两合如门。《括地志》:山亦名石门山,两崖峻险,途出其中。相传尧凿山为门,因名。周显王五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