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显庆三年置。又神爵台,唐天宝三年置,以赤爵见也。

  雁翎关在州东南。路通永宁,今有兵戍守。又州有硖石、大阳二关,见前。○乾壕镇,在州东九十里,往来所经处也,后唐应顺初,潞王从珂举兵自凤翔而东,入陕州,唐主以康义诚统禁旅御之。义诚至乾壕,降于从珂,既而曹太后令内诸司至乾壕迎潞王。《金志》灵宝县有乾壕镇,似误。《郡志》州治南有甘棠驿,州城东有横渠递运所,东五十里有张茅递运所。

  太原仓在州西南六里。隋开皇三年所置常平仓也。唐贞观三十一年,复置焉。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建转输之法,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是也。宝应初,回纥助唐讨史朝义,自大阳津渡河,食太原仓粟。贞元二年,淮西兵自州叛归,李泌遣兵伏于太原仓之隘道,击之。《志》曰:太原仓北临焦水,西倚大河。又有集津等仓,在底柱山上,见前名山底柱。

  灵宝县州西六十里。西北至山西芮城县四十里,东北至山西平陆县七十里。本秦函谷关地。汉为弘农县地。魏晋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姚林县,属陕州。大业中,改属河南郡。义宁初,属弘农郡。唐初,仍属陕州。天宝初,得符宝于古函谷关旁,因改今名。今城周三里,编户五十九里。

  ○恒农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时虢国地。晋灭虢,其地属晋,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属三川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置弘农县。四年,置弘农郡治焉。后汉亦为弘农郡治。后避献帝讳,改曰恒农。魏复旧。晋亦为弘农郡治。后魏以献文帝讳,又改恒农,又移恒农郡治陕,而以恒农县为西恒农郡。后复曰弘农。永熙三年,高欢自晋阳举兵犯洛,魏主求迎于宇文泰,泰自将发高平前军屯弘农。既而魏主入关,高欢自追迎魏主,至弘农。后周郡废。隋复以弘农郡治弘农。义宁元年,又移弘农郡治陕,而以弘农置凤林郡。唐武德元年,改置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移虢州来治。神龙元年,又改弘曰恒。开元十六年,复故。五代及宋皆为虢州。建隆初,改县曰常农。至道三年,又改曰虢略。金亦以虢州治虢略县。元至元八年,废虢州,并虢略入灵宝。《元丰志》:自河南府西南抵虢州界三百二十五里,稍南抵邓州界六百里,皆高山深林,古虢略也。○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即此。后周置邑阳县。隋开皇末,改曰邑川,属虢州。大业初,废。

  朱阳城在虢州城西南五十里。汉弘农县地。后魏分置朱阳郡,治黄水县,属析州。后周废郡,改县为朱阳。隋初属虢州。大业初,属弘农郡。唐初,仍属虢州。龙朔初,属商州,又改属洛州。开元中复属虢州。宋乾德六年,废入常农。太平兴国七年,复置。金海陵时又废,后又复。元至元八年,省入灵宝县。《志》云:县西北五里有沙城,唐武后幸洛阳时筑。《河南志》:沙城三面距河,南有深堑,在县西北五里。○项城,在县南七十里。县南三十里又有霸王城。皆项羽屯兵处。

  ○岘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连陕州界,曹阳水出焉。形似襄阳岘山,因名。亦曰岘头山。○石城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横岭,亦曰衡岭,又名衙岭山,烛水出焉。又有华阳山,在故虢州南境,绪茹水出焉。俱东北流合于门水。又枯枞山,在县西南百里,亦名地肺山。赤眉立刘盆子于郑北,《古今注》云:在枯枞山下。

  柏谷在县西南朱阳镇。《水经》:河水径湖城县北,又东合柏谷水。郦道元曰:柏谷水出弘农县石堤山,北径柏谷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汉武帝微行,夜至柏谷,是也。东西魏时,为战守之处,有柏谷城。

  西原在县西南五十里稠桑驿西。唐天宝末,哥舒翰出潼关,与贼战,遇贼将崔乾之兵于灵宝西原。乾据险以待,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又遣精骑自南山出官军之背,官军骇乱,遂大败。又细腰原,在县西南七十九里。东西阔三里,南北长十里,中十五步,狭如束素,因名。

  方伯堆在故虢州东南五里。《水经注》:烛水东注于绪茹之水,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名方伯堆,上有城,宋元嘉中,奋武将军鲁方平伐魏时所筑。又是时柳元景率众至弘农,营于开方口。唐置府兵,虢州有开方府,盖因以名。

  ○黄河在县北十里。自阌乡县流入,又东入陕州境。

  门水在县西十里。《水经注》: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至拒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北历华阳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又东北径窦门城,历函谷故关城东而北注于河,谓之氵豆津云。华阳山,见陕西洛南县。

  豆阝津在县西北十里。豆阝,一作氵豆。《水经注》:河水径湖城北,又东合柏谷水,又东合门水。河水于此,有氵豆津之名。汉建安十年,使杜畿守河东,叛者绝陕津,不得渡,畿乃诡道从豆阝津渡。宋元嘉二十九年,柳元景等自卢氏趣弘农,北魏将封礼自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