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浅涸,常发兵戍守,谓之把浅。周显德初,南唐寿州监军吴廷诏,以为疆场无事,坐费资粮,悉罢之。清淮节度使刘仁瞻上表固争,不能得,既而周军来伐,备不及设矣。又新河,在县北二十里,淮水支流也。宋宣和以前,不通舟楫。建炎后,湍流冲激,河流渐大,东北合于淮河。

  灌水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大苏山。《汉志》注:雩娄县有灌水,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十里,郡二,谓庐江、六安也。今自固始县东流入县境,合史水入于淮。宋泰始二年,汝南太守常珍奇以悬瓠降魏,旋叛魏,烧劫悬瓠,驱掠安成、上蔡、平舆,三县民屯于灌水,即此。○丰水,在县西南十里,本名穷水。《水经注》:穷水出安丰穷谷。是也。《左传》昭二十七年,楚救潜,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水,即此。今讹为澧水。《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枣林塘,周六里,澧河源出于此,东北流入淮。

  史河在县北。自固始县流入境,北注于淮。本名决水。《汉志》注:雩娄有决水,北至蓼入淮。是也。又有衊河,在县东二十五里,自六安州北香河岭,分流至此,北流注于史河。又淠水,在县东五十里,亦自固始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州界,注于淮。今俗谓之东河。

  阳泉水在县西八十里。《水经注》:阳泉水首受决水,东北径阳泉县故城东,又西北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亦谓之阳宜口。吴嘉禾六年,陆逊引兵下庐江,魏满宠整军向阳宜口,吴人夜遁,时庐江郡治阳泉也。又魏甘露二年,诸葛诞举兵寿春,吴朱异率兵屯安丰,为阳泉声援,司马昭遣兖州刺史泰宁破之于阳渊,或曰即阳泉也。

  大业陂县东北十五里,周二十余里,人呼为水门塘。相传古名镇淮洲,陷而为陂。

  ○高唐店县西北六十里,亦曰高唐市。宋绍兴初,金人繇颍、寿渡淮,败宋军于高唐市,进攻固始,不克。今有高唐店巡司,在高塘集。又开顺镇巡司,在县南百六十里,丁塔巡司,在丁塔店。

  秋栅在县北。唐兴元初,李希烈遣将杜少诚取寿州及江都,寿州刺史张建封遣兵守霍丘秋栅,贼不能过,即此。○义城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高十丈,广八十丈,亦晋时戍守处。

  蒙城县州北百八十里,东至怀远县百五十里,西至亳州二百二十里,北至宿州百二十里。汉置山桑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三国魏属谯郡。晋因之。太元中,置南谯郡,寻侨置于淮南。后魏太和中,置南兖州,治涡阳。景明中,改置涡阳郡。孝昌中入于梁,改置西徐州。东魏武定中,改置谯州南谯郡。陈大建五年,克齐淮南,谯城降,即此城也。后周仍为谯州及南谯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涡阳县曰肥水。大业初州废,县复曰山桑,属谯郡。唐属亳州,天宝初改曰蒙城。五代汉乾二年,蒙城镇将颜师朗以城降于南唐,改属寿州。宋仍属亳州。金又改属寿州。元因之。县无城,今编户十八里。

  ○山桑城县北三十七里。汉县治此。后汉建武初,封王常为山桑侯邑焉。晋永和九年,殷浩追姚襄至山桑,为襄所败,襄使其兄益守之。后魏改置涡阳县,旧城遂废。今亭基陵阜高峻,一名北平城。

  涡阳城在县东北,以涡水经其南而名。东晋以后为戍守处。萧齐置马头郡于此。《魏书》:太和十八年,齐马头太守孟表据郡来归,除南兖州刺史,仍领马头太守,镇涡阳。萧齐建武末,魏攻义阳,裴叔业围涡阳以救义阳,魏南兖州刺史孟表固守不下,王肃自义阳驰救,齐军乃还,时南兖州治涡阳。梁普通五年,遣将围涡阳,魏元琛救却之。大通初,复遣曹仲宗陈庆之攻涡阳,与魏军相持,魏人犄角筑十三城,悉为庆之所拔,涡阳降,因置西徐州治焉。太清初,侯景自谯退保涡阳,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即此。

  蒙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有南北二城。北魏置蒙县。梁于此置北新安郡。中大通四年,取魏谯城,魏将樊子鹄围谯,分兵攻取蒙县等五城,以绝援兵路,谯城复陷于魏。东魏置蒙郡。后齐废郡,寻复为郡治。隋初郡废,复并县入涡阳,俗谓之旧城。

  垂惠城在县西北二十里。《郡国志》汝南郡山桑县有垂惠聚。太子贤曰:山桑西北有礼城,故垂惠聚也。杜佑曰:垂惠在今蒙城县西北。后汉建武三年,盖延等击破刘永于睢阳,其将苏茂、周建,奔垂惠,共立永子纡为梁王。四年,遣马武等围垂惠,寻克之。即此城也。○檀城,在县北四十里。《寰宇记》:檀道济所筑,俗呼檀公城,今有檀城山。

  ○狼山县西北二十八里,有南北两山相对。又驼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首尾高而中陷,俗呼驼腰山,一名灵山。又西北五里有齐山。

  ○涡水在县北二里,自亳州流经此,又东入怀远县境。梁大通中,陈庆之败魏兵,克涡阳,尸咽涡水。又太清初,侯景保涡阳,东魏将容绍宗击之,为所败,退保谯城,复遣斛律光等击景,戒曰:勿渡涡水。光军于水北,景临涡水与战,曰:汝岂自解不渡水南?绍宗教汝也!光等败走。段韶复与景相持,夹涡而军。既而绍宗进击景,景众溃,争赴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