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在县东北,旧为大河经流处。宋宣和二年,王黼言:河流自韩村埽冲至寸金潭,自成直河。即此。今涸。又有滹沱泽,《志》云:在县北三里,周五里,亦大河之余浸也。

  金堤在废灵河县西南五十二里。隋大业中,置金堤关,寻废。《括地志》: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即金堤也。《元和志》:金堤在酸枣县南二十三里。王氏曰:今在滑州界。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汉成帝建始四年,又决东郡金堤。杜佑曰:白马县有瓠子堤,亦曰金堤。后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帅吏民祀水,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堤上,水波稍却,即此处云。《邑志》:金堤在县南二十三里。县西南三里有故瓠子堤,三十里有东西大堤。其南复有一堤,西接卫辉,东连开州界,土人呼为夹堤。又有新堤,正统初,河决河南胙城县,泛溢入境三十余里,因筑此堤障之,东接长垣县界,号曰新堤。又有陈公堤,在县南门外,宋滑州守陈尧佐所筑。

  ○六明镇在胡良渡口。石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兵魏州,其将冯晖等引兵至六明镇,渡河击晋军,为杨光远所败。周广顺中,河决六明镇。显德初,遣使修塞之。胡氏曰:镇即大通军之地。是也。或以为即故鹿鸣城,误为六明云。○老岸镇,在县东南七十里,今有巡司。

  鱼池店在废灵河县东。五代汉乾元年,河决于此,谓之鱼池口。周显德初,遣使修塞。天圣五年,浚鱼池埽减水河。《宋志》:大河径县界,有韩村、房村、石堰、鱼池、迎阳等埽。今县有鱼池、迎阳等铺。○草市,旧在城西南。胡氏曰:滑州城外旧有草市,以草舍成市而名。石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举兵魏州,遣兵渡河,焚草市,即此。《邑志》:由县南门外出草市,穿堤有大路,挟东西龙潭,谓之龙河道口。

  石柱店在县南。唐兴元初,李希烈据汴州,滑州刺史李澄初降于希烈,至是希烈使澄攻宁陵。澄至石柱,使众阳惊,烧营而遁,密请内附处也。宁陵,今河南归德府属县。○王铁枪寨,县东北四十里。五代梁将王彦章尝屯兵于此,因名。

  东明县府南百八十里,旧在州东南百里。西至长垣县七十里,东至山东曹州六十里,南至河南仪封县百里。本汉冤句县地,唐宋因之。宋乾德初,置东明县,属开封府。金避河患,徙县治于曹州济阴县西,因属曹州。元初因之,寻改属大名路。至元二年,属开州。明初省入开州及长垣县。弘治四年,复置,属大名府。万历中,改属州。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今改属府。

  ○东明废城在县东。《志》云:金徙县治河北冤句,故地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即山东曹州境内也。洪武初,避水患,徙治云台集,谓之新东明。寻复堙没,县遂废。弘治中,复置县大单集,即今县治也。《郡志》:汉东明城在长垣县东南十五里。今见河南兰阳县。

  武父城在县西北。《左传》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杜预曰:济阳东北有武父城。济阳,今见河南兰阳县,盖与县接境。《邑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故漆园城,昔时多树漆于此,因名。今其地亦曰漆园村。

  离狐城在县东。汉置离狐县,属东郡。后汉建初四年,改属济阴郡。《魏志》:李兴从太祖,迁离狐太守。盖尝置为郡也。晋仍曰离狐县。隋仍属东郡。唐还属曹州。《元和志》:县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遂移于水北,故曰离狐。天宝元年,改曰南华县。宋因之。《河渠志》:乾德四年,灵河县堤坏,水东注南华县。《寰宇记》:南华县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离狐故城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后魏时所迁治也。《通考》:金时,因黄河水,废。新《县志》:离狐城,在县东北十里西台集。又曰在曹州西四十里李二庄。盖境相接也。

  ○龙光山县东南三十里。以云气升腾如龙而名。其相峙者,曰白龙山,相传张良尝辟谷于此。

  五霸冈县东南五十里。《志》云:春秋时齐、晋会盟处也。亦曰霸王冈。相传项羽救邯郸时,曾驻此冈。○黄陵冈,在县东南八十里。弘治五年,大河决溢处。其地与河南仪封县接界,有黄陵渡。今详见仪封县。

  ○黄河旧在县南五十里。自长垣县流入境,南接仪封县界,又东南接山东曹县界。河益引而南,县境之患差少。○普河,在县北,大河余流也。《志》云:县四面俱有护城壕堤,惟北门堤外有普河一道,当河南黑阳山下流。岁久冲淤,渐成巨浸,因筑堤以防其冲啮。黑阳山,见河南原武县。

  长堤在县南。西接长垣县境常村、新丰等堤,东入曹州界,绵亘百余里。《河防考》:县西南二十里有响子口,即正统十三年,大河决入处也。又有七里堤,在县西四十里,长七里。○杜圣堤,在县南六十里,南滨大河。《志》云:长堤属县境者三十三里,而长堤为要口。嘉靖十三年,因旧址增筑。有杜圣寨,亦曰杜圣集,置巡司于此。

  康王台县南五十里。宋高宗为康王时,募兵入援,筑台于此。一云在五霸冈上。《志》云:县东北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