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州,不克而还。即今县也。

  高阝县北二十二里。春秋时晋邑。《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高阝。《战国策》:周显王十二年,赵、韩会于高阝。又赵武灵曰:中山侵掠吾地,引水围高阝。是也。《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三年,城高阝。又孝成王十三年,燕将栗腹将而攻高阝,廉颇破杀之。汉置高阝县,属常山郡。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丹为侯邑。师古曰:高阝,读若郭。更始二年,世祖击斩王郎将李恽于高阝。三年,世祖自蓟南还。至高阝,群臣劝进,因即位于高阝南。更名曰高邑,为冀州刺史治。章帝建初五年,北巡至高邑。是也。晋属赵国。后魏属赵郡。北齐天保六年,移治于房子县东北,东南去旧城三十里,即今高邑县也。

  南城县东北十里。春秋时晋之栾邑。《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因曰南栾。汉置南县,属巨鹿郡。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侯邑。更始二年,光武与王郎将倪宏等战于南,纵突骑击之,宏等大败。晋省,后复置,仍属巨鹿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寻属南赵郡。高齐时,县废。章怀太子贤曰:故城在柏仁县东北。杜佑曰:柏乡东北有南城,汉县治此。《寰宇记》:今邢州巨鹿县,本南地也。,孟康曰:读若挛。今俗号为伦城,音转耳。

  ○野河县西北五里。一名槐水。源出赞皇县西黄沙岭下,东流历元氏、高邑县,始入县境。又东抵宁晋县,入胡卢河。五代梁开平四年,全忠谋并镇、定,遣军袭取深、冀。晋王存勖赴救,发晋阳,自赞皇东下,至赵州。全忠将王景仁军于柏乡,晋王进军逼之,距柏乡五里,营于野河之北。周德威曰:今去贼咫尺,所限者一水耳。若彼造浮桥以薄我,我众立尽矣。不若退军高邑,诱贼离营,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以轻骑掠其馈饷,不过逾月,破之必矣。王从之,退军高邑。高邑去柏乡北三十余里。既而梁军出战,至高邑南。晋将李存璋以步骑陈于野河之上,梁军不胜而退,存璋乘之,梁军大败。今有槐水桥,在县北五里,即战时梁军夺桥,晋将李建及力战却梁军处也。

  午河县西十里。源出临城县西北诸山,东南流入县境,又东经县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又新沟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南,自高邑县流入。昔时南北诸川,每遇霖潦,往往泛溢为民害。元元贞间,高邑令曹桢凿沟以泄之,为利甚溥。

  千金渠在县西。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旁有万金堰,亦佐所筑,为蓄泄之利。今废,俗呼为李家沟。

  ○千秋亭县北十三里,去旧高阝县七里。《后汉志》高邑南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此。○济涉桥,在南关外,午、槐二水导流经城南。此桥跨其上,以便行旅,因名。又槐水马驿,在今县治西北。

  隆平县州东南百里。东至冀州百二十里,西北至柏乡县三十五里,东南至顺德府巨鹿县六十里。汉广阿县,属巨鹿郡。后汉永平中省。后魏太和十三年,复置广阿县,为南巨鹿郡治。寻改郡为南赵。孝昌二年,又置殷州于此。北齐改殷州曰赵州。隋开皇十六年,郡废,而州如故。仁寿初,改县曰象城。大业初,复改为大陆,又移置赵州于平棘,以县属焉。唐初,窦建德、刘黑闼皆置栾州于此。武德五年,省州入赵州,复改县为象城。天宝初,又改为昭庆县,以县有建初、启运二陵也。宋开宝二年,改为隆平县,仍属赵州。熙宁六年省。元初,复旧。金元因之。前朝洪武初,省入柏乡县。十三年,复置,仍属赵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广阿城县东十里。汉县治此,高祖封功臣任敖为侯邑。光武初,拔广阿,登城楼,与邓禹阅天下地图处也。县寻废。晋太元九年,慕容垂置冀州,屯广阿。后魏普泰初,高欢起兵信都,以高元忠为殷州刺史,镇广阿。既而尔朱兆将兵自晋阳出井陉,趣殷州,战于广阿,败却,皆故广阿城也。《志》云:今县东十二里有隆平故城。宋初改县为隆平,本治此。大观二年,因水患移今治。俗呼为旧城村。又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象氏城,汉象氏县,属巨鹿郡。后汉废。隋开皇中,因以名县。

  ○澧水县东十里。自顺德府任县流经县界,又东北与沙河合,注于胡卢河。嘉靖十六年,以故流壅塞,更加疏浚,谓之新澧河。沙河,即野河之别名也。《志》云:县城下有澧水渠,唐仪凤中,邑令李玄开以溉田通漕。今涸。又老僧河,在县北五里,下流合于槐水。相传昔有僧浚泉,泉涌成溪,因名。又神泉河,在县东北六里。《志》云:源出顺德府唐山县之尧山,东流至县北五里,合老僧河而东北出。是也。

  槐午河县北三十里。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乡县流经此,又东北接宁晋县界。

  大陆泽县东北三十里,亦曰广阿泽。自顺德府巨鹿县流入境,至宁晋县,为胡卢河。县有广阿、大陆之名以此。晋太和四年,燕慕容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亡,遂奔苻秦。《志》云:县北有肖庄泊,东北七里有小泊,与大陆诸水皆浸乡也。孙炎云:巨鹿北广阿泽,去古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