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饶。即此。汉因置饶阳县。更始二年,光武自蓟南驰至饶阳,官属皆乏。是也。自晋至后魏,县皆治焉。北齐天保五年,始移今治。隋大业十二年,窦建德攻陷饶阳。唐武德四年,李神通等与刘黑闼战于饶阳城南,神通大败。六年,黑闼自馆陶走至饶阳,其所署饶州刺史诸葛德威执之以降。至德中,安禄山将史思明攻饶阳,逾年始陷,即今城也。《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饶阳故城。一云县南五里有故城村,即饶阳故城也。皆误。

  鲁口城《寰宇记》云:即今县城。晋永和六年,慕容隽击后赵至无终,赵将王午、邓恒弃蓟城,保鲁口。隽遣慕容恪等攻之,不克。午寻自称安国王,既而为其下所杀。吕护复保鲁口,称安国王。十年,恪攻拔之。太元九年,丁零翟辽据鲁口,后燕将慕容农击走之。十六年,后燕主垂如鲁口。二十一年,后燕将平规反于鲁口,垂自将击走之。隆安初,拓跋攻后燕,围中山,引而南,军于鲁口。义熙十一年,魏主嗣简国人就食山东,遣其臣周畿镇鲁口,以安集之。魏收《志》饶阳县有鲁口城,盖高齐迁饶阳于鲁口云。

  芜蒌城县东北四十五里。汉更始二年,光武自蓟晨夜南驰,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处也。隋开皇十六年,置芜蒌县,属深州。大业初,省入饶阳。唐武德四年,复置芜蒌县,仍属深州。贞观初,废。《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光武城,相传光武征王郎时筑。

  ○滹沱河在县北。《通典》:滹沱旧在县南。魏武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所以今在县北。宋白曰:决处即平虏渠也。旧于渠口置虏口镇,后讹为鲁口,因置鲁口城。又县北有铁灯竿河,滹沱之水自此决入保定府蠡县,与滋河、沙河、唐河诸水汇流,复东溢于河间府城北,皆谓之铁灯竿水云。

  饶河县西南三十里。或曰本滹沱之支流,昔时引而北注,合于易水。魏武开平虏渠,饶河为滹沱所夺。今所存者,上流之余水耳。《志》云:饶河东注于滹沱,汉以此名县。又县南八里有故黄河,今涸。

  ○上方台县西十里。台高四丈,周回五里。又县西北十三里有花台,高五丈,相传慕容垂及拓跋皆屯营于此。

  武强县州东百六十里。西南至深州六十里,东北至河间府献县亦六十里,南至武邑县四十里。汉武隧县地,后汉及晋因之。晋末,析置武强县,属武邑郡。后魏神瑞二年,废。太和十八年,复置,寻为武邑郡治。北齐废郡,县属长乐郡。隋属冀州。唐贞观初,改属深州。宋亦为武邑县。元初,置东武州。旋复故,仍属深州。又改属祁州。中统四年,复改属晋州。今城周四里,编户十四里。

  ○武遂城县东北三十里。汉置武隧县,属河间国。后汉曰武遂县,属安平国。晋因之。魏收曰:晋武邑郡治此。盖石赵或慕容燕移治也。后魏仍为武遂县,属武邑郡。北齐省入武强县。今为沙窑村。又武强废城,在县南五里。《括地志》:汉县治此。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东观汉纪》:光武拜大司空王梁为武强侯,皆邑于此。晋因置武强县。今名旧城村。

  ○清漳水县东二十里。自武邑县东北流经县境,又东入阜城县界。《志》云:县西北八里有于家河,县南十三里有雁河,县东北三十里有亭子河,其下流俱汇于漳水。

  滹沱河在县南门外。旧自深州流经县南,东北至县东二十里小范店,合于清漳。《志》云:滹沱河自成化十八年决入境,冲啮县城,嘉靖九年复决。隆庆三年,泛涨尤甚。万历三十二年,滹沱南徙,与清漳通流。三十五年,复北出饶阳县境,新旧河流一时俱涸。此即滹沱之横决而东者,非正流也。

  贾家沟在县东北,东流合于漳水。又阎家沟,在县东,《志》云:亦滹沱末流也。与县南八里之龙池河合,而东流注于清漳。又有古河、坌河,俱在县北,分自清漳者,今涸。○骆驼湾,在县西北五里。滹沱决溢时,此为钟水之处。稍东南曰吴家湾。嘉靖中,议浚渠于此,以泄积水,不果。又古堤,在县城外,四面皆有堤,盖昔时筑以障水。高阔皆数丈,遗址犹存。

  交津口在县东。《水经注》:漳水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河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横漳水,谓之交津口。盖昔时漳水经流之道也。《北史》:魏孝昌二年,元深击定州贼葛荣,荣北趣瀛州,深自交津引兵蹑之。又高齐河,清初,冀州刺史高归彦以城叛,败走至交津,获之。即此。乐乡,今见深州。

  ○平都亭县东二十五里。汉惠帝封故功臣刘到为侯邑。今名平都村。《志》云:前朝建文中,真定都指挥平保屯营于此,与燕兵战,败没,村因以名。似未可据。○小营,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志》云:金末,蒙古掠河间,金人拒之,屯营于此。

  赵州府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冀州百六十里,南至顺德府百五十里,东北至晋州百十里。

  春秋时晋地。战国属赵。秦为邯郸、巨鹿二郡地。汉为常山及巨鹿郡地。后汉兼置冀州领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