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云: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甘泉河,流合告河。

  氵瓜河在县西南。旧自阜平县流入县境,又东入新乐县,今涸。○贾庄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恒山,流入县境,下流入于沙河。《志》云:贾庄河自恒山南合氵寇水,流入滹沱河。误也。又曲河,在县北二十里,流入贾庄河。

  倒马关水县东北二十五里。其上源即氵寇水也。自倒马关分流,盘回山谷中,经灵寿县界,复引而东出,合告河诸水,下流入于沙河。旧《志》云:倒马关水经县界,复折而东,北至定州,仍合氵瓜水。似误。

  石臼河在县西。《后汉志》:南行唐有石臼谷,河因以名。《寰宇记》:即平山县之水也。东北流入县境,又东入新乐县界,为木刀沟。后汉永平中,引石臼、滹沱河以通漕,即此水也。

  ○两岭口镇县西北七十里。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

  附见:

  定州卫在州治西,永乐元年建。

  守御倒马关中千户所在倒马关城。景泰二年设,隶真定卫。

  冀州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至山东德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广平府清河县百三十里,西至赵州百六十里,东北至河间府二百三十里。

  古冀、兖二州地杜佑曰:郡理以东,入兖州之域;以西,入冀州之域。《禹贡》故迹以洚水为界也。春秋时,晋之东阳地。战国属赵。秦属巨鹿郡。汉为信都国。景帝时曰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刘敞曰:景帝前二年,为广川国。四年,为信都郡。中二年,复为广川国。宣帝四年,复曰信都。是也。后汉明帝更为乐成国,安帝改为安平国。晋亦曰安平国。按《宋志》:晋太康五年,改安平国为长乐。后魏亦曰长乐郡,兼置冀州魏收《志》:魏晋冀州皆治信都。北齐、后周因之。隋初郡废,仍曰冀州。炀帝复曰信都郡。唐仍为冀州武德六年,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贞观初废。龙朔二年,改曰魏州。咸亨三年,复故。天宝初,亦曰信都郡。乾元初,仍为冀州。宋因之亦曰信都郡安武军节度。金仍曰冀州,属河间府路。元属真定路。明仍曰冀州,以州治信都县省入编户十七里,领县四。今亦曰冀州。

  州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称为都会。光武入信都,为中兴之本。其后慕容垂得之,遂兼幽、冀。高欢始事于此,亦成僭窃之谋。岂非以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经营太行以东州其根本之地欤!

  ○信都废县今州治。汉置县,为信都国治。魏晋时又为冀州治。石赵慕容燕皆置冀州于此。其后苻坚亦置焉。晋太元十年,慕容垂自邺以东,略地至信都,河北州郡,次第降附。二十一年,拓跋取燕,河北州郡,惟信都犹为燕守。后魏孝昌三年,贼葛荣围信都,经年乃陷。普泰初,高乾等袭据冀州,推高欢为主,起兵讨尔朱,立勃海太守元朗于信都城西。隋初,析置长乐县。大业初,并信都入长乐,仍为信都郡治。唐初,复改为信都县。武德六年,移州治下博。贞观初,还治信都。后皆因之。明洪武六年,省。《城邑考》:州城,汉时遗址。宋建隆二年,增修,皆筑土为墉。明初因而不改。成化十八年,滹沱河溢,城坏,寻修复之。弘治二年,增筑内城,皆土城也。嘉靖二十年以后,屡经修筑。城周十二里有奇,有门三。

  扶柳城州西南六十里。战国时中山属邑也。后属赵。《国策》:赵攻中山,取扶柳。汉置县,属信都国。吕后封吕平为侯邑。阚る曰:地有扶泽,泽中多柳,因名。后汉初,刘植据此以迎光武。是也。晋仍为扶柳县,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高齐省入信都。

  辟阳城州西南三十五里。汉县,属信都国。审食其封辟阳侯,即此。后汉省。晋太元九年,后燕慕容楷等徇幽冀,楷屯于辟阳,为军声之本。亦曰辟阳亭。《水经注》:洚故渎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

  昌成城在州西北,故赵邑。《史记》:赵孝成王十年,燕攻昌成,拔之。《括地志》:冀州西北,故昌成县。是也。汉置县,属信都国。宣帝封广川缪王子元为侯邑。后汉初,昌成人据城以迎光武。永平初,改为阜成县。晋省入信都。《水经注》: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成城。《括地志》曰:故城在信都西北五里。杜佑曰:在信都县北。又桃城,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汉桃县,属信都国,高帝封刘襄为侯邑。又昭帝封广川缪王子良为桃侯,亦后汉省。○泽城废县,在州东。隋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置。大业初废。

  ○枣山州西五十里。山多枣,因名。《志》云:武邑县西南五十里,亦有枣山,环山皆枣也。又紫微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山皆冈阜,无岩壑之胜。

  ○洚水在州治北。自顺德府广宗县,东流入南宫县北,又东北经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县界,合于漳水。亦名枯洚。《禹贡》: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郑玄曰:洚水在信都南。《括地志》:洚水从系,当作绛。与雩池、漳水北流入海。唐开元十五年,冀州河溢。盖大河决入漳水,合洚溢流于州境也。《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