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东北浚濠为固。明初因之。正统十七年,为邓寇所陷。嘉靖六年,以石。后又为贼所陷。四十四年,改筑城于大帽山麓,南去旧城里许。万历二十三年,以新城耗敝,复营旧城,仍徙治焉。。

  欧寮山县北一里。一名大帽山,又名三凤山。《志》云:山后有五峰峙立,端严峭拔,周百余里。又县西北五里有宝珠山,其并峙者,左曰镜山,右曰磨石山。宝珠夹两山间,形圆如珠。下有溪流回绕。县西二十五里又有紫荆山,五峰耸翠,中有龙潭。○湖山,在县前双溪之南,山下有湖。又有鼓旗山,县治南案山也。内山圆如鼓,外山展如旗,俗呼扳旗山。

  峡口山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双溪出其中。又圆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崇圆峻拔,左郡右邑,为接境处。又东南曰西天山,一名狮山,列嶂如翠屏,为郡之西。又东即三平山。《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天马山,一名鹅头山,皆以形似名。相近为橄榄湖山,形尖而厚,形如橄榄,下有湖。连峙者曰林壁山,出水晶。一名榜眼尖,以明初李贞居其下也。又虎头山,在县南九十里崎溪上,形如虎头。

  浮山县北八十里,接龙岩县界。山当往来之路,与上下山不相连属,如浮至然。亦曰浮丘。又南十里有金山,山下侈上锐,形若金字。中有峰突起,俗呼鹅髻山。○朝天岭,在县西北百余里。山最高耸,四时云雾接天,当漳平、龙岩两县界。又峰苍岭,在县东北十六里。峰高入云,四时苍翠,峰苍涧出其下,南流入双溪。

  ○双溪县治前。一曰大溪,出县西南平和县界,入县境,与诸溪合,至县前。一曰小溪,出西北龙岩县界,经县北,亦与诸溪合流。至县前合大溪,东流出峡口,入龙溪县界,即南溪上源也。○深渡溪,在县西北五十里。自龙岩县界历龟洋入小溪。又三团溪,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源出汀州府上杭县境,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而入大溪。

  海子潭县西三里。深渡、涌口二溪汇流于此,磨石、宝珠两峰对峙如壁,潭潴其间,渊深不测。引流东出,水口若门。《志》云:涌口溪自县北金山南流,经海子潭。

  ○古雷镇在县西。元为古雷巡司,今废。《志》云:县南有小溪巡司,元设。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建于漳浦县古雷山,以备倭寇。正统五年,小溪草寇窃发,复设小溪巡司于此。今为平和县界。又九龙岭巡司,在县南百余里,正统五年建,亦曰九龙寨。《志》云:龙溪之海门,漳浦之岛尾,南靖之九龙,皆为海防险要。○和溪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接龙岩县界。又永丰巡司,在县北百九十里,地名韩婆径。正统五年,与和溪同置巡司。景泰二年改今名,以在永丰里也。弘治中,兼设韩婆径隘,为戍守处。又县西有水尾寨隘,亦弘治中置。又平南驿,在县北百七十余里。成化六年,设有平南桥,为往来津要。

  漳平县府西北三百里。东至泉州府安溪县二百四十里,西至龙岩县一百二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九十里。本龙岩县地。成化三年,县民林廷琥等以地险远,贼税不供,请别置县。从之。七年置今县,治九龙溪北。县居漳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初无城。正德间,始以砖石筑。嘉靖以后,相继增修。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龙亭山治西一里。山半清泉一脉,可以溉田。顶容二百余人,乡人尝置寨以避寇,亦曰龙亭寨山。登其巅,则众山皆在目中,最为高旷。又西北曰古山,山势雄峻,县西诸山之宗也。○仙帽山,在县西北十里。一名西雾山,连接群峰,逶迤盘结,而此山特巍峨秀丽。相传乡人尝避寇于此,寇将迫,忽云雾四合,寇迷不能进,因名。又北曰九仙山,九峰叠耸,雄敞峻绝。山后朱仙洞,石室幽邃,六月生寒,一名九星山。县北二十里又有石鼓山,与仙帽并耸,俱为县北之屏障。《志》云:凌云山亦在县北二十里,峭特而秀。山半地势平旷,土人居之。又北为赖家山,高耸而顶平,民居其上。

  三尖山县南三十里。崇峰耸峙,林木苍翠。县南四十里曰覆鼎山,林木深邃,多产宝物,山顶突出,如覆鼎然。又南数十里曰大壮山,宏壮为群山冠。○银瓶山,在县东十里。层峰叠翠,其状如瓶。又北有小都山,山高泉冷,上有岩,盛夏可以避暑。相近者曰铅山,旧产铅,闽人多采为利。旁有数峰相接。又石门隔山,在县东二十里。两山夹峙,其状如门。又东十余里为云峰山,雄峻屹立,常有云气浮其上,中有宝台岩。

  碧灵山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上有寨场,下有岩。又西曰天柱山,雄峙高耸,与龙岩县接界。自山而西北,曰岩头山,旧产铜,民采以为利。《志》云:县东北有双髻山,一名螺髻,与尤溪县接境。

  象湖山县东南六十里,接平和县界。山深地僻,为啸聚之蔽。正德中,象湖贼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志》云:近山有湖,泉混泥深,视若田然,仅半亩许,盖薮泽所钟也。相传曾有象过此,陷不能起,因名。

  三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