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又魁星闸,在小南门外,蓄水灌入城内,环绕城河。○浮石潭,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

  ○柏固寨府东南四十五里。有柏固巡司,又有严剥寨巡司,在府西南百二十里,皆明初置。○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通和桥在城西朝京门外。万历三十九年,创置浮桥,长八十余丈。又东碛浮桥,在府东十里,为往来通道。又东二十里曰安仁街,陆走龙游,府东之要隘也。

  龙游县府东七十里。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百二十五里,东至金华府兰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里。秦置大末县,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晋属东阳郡。宋、齐仍旧。隋省县入金华。唐武德四年,复置大末县,又置州于此。八年,州县俱废,入信安。贞观八年,改置龙丘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曰龙游。宋初因之。宣和四年,改曰盈川县。绍兴初,复曰龙游。旧无城,明朝隆庆二年创筑,万历元年增修,城周六里。编户二百十五里。

  ○姑蔑城在县北。今府境,故姑蔑地。《国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又《左传》哀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是也。杜预曰:姑蔑,今东阳大末县,相传溪之南即其故城。

  大末城在县治西。《汉书》注:大,音如闼。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王象之曰:龙丘,故大末也。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将康儒败两浙将王球于龙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白石废县,在县南。唐武德四年,析大末县地置白石县,属州。八年,省入信安县。又南有武安废县,唐证圣二年置,寻省入龙丘。

  ○龙丘山县东四十里。有九石特秀,亦曰九峰。以状若芙蓉,亦名芙蓉山。中有三叠岩,其相近者有方山,产茶。又石壁山,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

  灵山县南四十里。其下为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一名徐山,相传以徐偃王名。其相近者有塔山,在灵溪中,孤屿屹立,四水环流。又圣坛山,在县南三十里,山高五里,鸟道萦纡,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岑山,在县南十五里。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因名婺女照台山。俗呼笔架山。又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梅岭县北五十里。路通寿昌县。又三元岭,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路出遂昌。○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溪县北五里。即衢江汇信安、定阳诸溪,流入县界,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盈川溪,至县北名溪。唐初置州,以此。又东入汤溪县境。

  灵溪在县治东南。溪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曰灵山港。绕城南,复折而东,又北达于溪。又筑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溪源出处州府松阳县界大方山,入县境七十里,合马报溪,西北流入于溪。

  五百人湖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溪诸水所汇,溉田五百余顷。又有西湖,在县治西。宋令马天骥凿此,以拟杭之西湖。又有清皎湖,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西安县接界。

  ○湖镇市县东三十里。路出兰溪,有湖镇巡司,明初置。又豪岭寨,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县南又有小莲寨、上塘寨,俱接遂昌县界。正统中置,以备矿寇。

  坡亭县北五里。坡在水旁。唐武德四年,州盖置于此。宋建亭于坡上,亭废,亦曰坡岩。《志》云:氵江南旧有波驿,弘治六年,徙溪北水次,寻圮于水,复徙溪南,地名泥湾,曰亭步水马驿。○大虹桥,在县南,路出遂昌,山崖高险,阻塞难行。天顺四年,令王瓒凿石构桥,遂为通道。又通驷桥,在城东,跨灵溪上,长百丈。宋绍兴中建,后尝修葺。

  常山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江山县五十里,西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七十里,北至开化县八十里。本大末县地。后汉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新安置定阳县。三国吴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信安。唐咸亨五年,复析置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乾元初,属信州,后复故。宋初因之。咸淳末,改为信安县。元复曰常山。旧无城,明朝正德七年,以姚源贼乱,筑城备御,周三里有奇。编户一百有六里。

  ○定阳城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孙氏置县于此,至隋始废。《志》云:今其地名三冈,遗址犹存。又县东南招贤乡有信安废县,相传晋时置县于此。

  ○三衢山县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派山为三道,因名。峰岩奇秀,甲于一郡。唐取以名州。其相接者曰容车山,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周环五里。又有石门山,石径仅容一人,下临金川。○严谷山,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余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竭,下多严姓,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