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亦平时效筹者所当知也。

  ○清江废县今卫治。汉巫县地。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晋以后因之。后周于县置施州及清江郡。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大业初,州废,属清江郡。义宁初,为施州治。唐因之。宋亦为施州治。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元至元十三年,仍还旧治。二十二年,以清江县省入州。二十五年,复置,寻又废。《城邑考》:卫城,宋所筑,因山为基。明洪武十四年,复改筑,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天然壕堑。为门四,城周九里有奇。

  盐水废县卫东百七十里。吴沙渠县地。后周置盐水县,并置资田郡及亭州治焉。隋初,郡废,县属亭州。大业初,为庸州治,寻为清江郡治。唐初,改属江州。武德四年废。亦曰亭州城,以都亭山为名。或曰在卫东四十里,误。开夷废县,在卫北六十里,后周置乌飞县,属施州。隋改曰开夷县。大业初,属清江郡。唐初,仍属施州。麟德元年废入清江县。《志》云:卫西百七十里有银山废县,卫南七十里有信陵废县。恐未足据。银山,亻艮山之误也,见前夷陵州长阳县。信陵,见归州巴东县。

  ○都亭山卫东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广囿。后周以此名州。○倚子山,在卫东十五里,峰峦环峙。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以据险要。今亦名州基山。《志》云:卫东二里有连珠山,五峰相峙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其相接者曰龙首山,控清江之口。又文笔山,在卫南二里,亦名双翠山。山之西南为翠涛山,峰峦如波涛层涌。又有通明山及丹凤、玉女诸山,俱与文笔山相接。卫城西北又有碧波等峰,环抱而东,曲折逶迤,如波涛之层叠。城中有回龙、象耳诸山,皆高秀,俗呼象耳山为舵楼山。

  东门山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分界。○银山,在卫东八十里。顶有峰,高数十丈,昔人于此避兵。又银矿山,在卫南三十里。一名青山箐,相传旧出银,西有铁冶。《志》云:卫东五十六里有天楼山,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又有天成山,在卫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又羊角山,在卫东南百四十里,尖峰高峙,卓立天半。

  石乳山卫西百七十里。周百余里。山石层叠,多生石乳而名。又红崖山,在卫西南七十里。东有寨名鼓楼,昔人避兵处。《志》云:卫西一里有宜山,俗名宜姑寨。○客星山,在卫西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盘礴,南连猿啼山。山甚奇秀,亦名雪岭,以冬常积雪也。又药山,在卫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多药物。

  贺山卫西三百余里。明初,诸蛮煽乱,胡海讨之,自九溪大庸度天火岭、六古卑洞,大败蛮兵,还次贺山,分道剿捕散毛诸洞,皆大胜之。时群蛮自慈利以西,及辰、沅、川、贵之间,群起为寇也。○七曜山,在卫西北三百里,上有梅子关。

  大石岭卫东北四百里。《志》云:山顶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岭。其东即南陵山,与巫山县分界。又卫西七里有瘦驴岭,岭高路险。又卫东十五里有通天岩,亦曰通天洞。又有双城洞,在卫北四十五里。又石通洞,在卫东百三十里,接四川建始县界。○班鸠崖,在卫东百八十里,崖长五十里,望之若城郭。

  ○清江在卫城东北。亦曰黔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界,绕城东而北出,卫境诸水皆流合焉。又东北至夷陵州宜都县,入于大江。蜀江水浊,此水独清,因名。一名夷水。

  麒麟溪在卫城南。源出卫西境诸山岩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极冷,亦名冷水河,经客星山下,又北经城南,入清江。又卫城西有腰带溪,亦出西山中,流经宜山,曲折萦带,绕城下入麒麟溪。○九度溪,在卫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流入卫境,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多引水溉田。又有九龙溪,出红崖山下,东北流,亦合于清江,一名甘平溪。又金印溪,在卫南,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又有盘龙溪,在卫东北,源亦出卫西诸山,流至都亭山下,入于清江。

  黄连溪卫南三十里。一名芭蕉溪。卫西南二十里又有朱砂溪流合焉。经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二里,入于清江。又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又卫东有通潮溪,源出东南七十里之龙洞,经连珠山下,入于清江。○龙平溪,在卫东南二百余里。又有细沙溪,出东门山流合龙平溪,共注清江。又菖蒲溪,源亦出东门山,西流经歌罗寨,会黄姑溪,其下流合于酉溪,旁多菖蒲,因名。

  木李溪卫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地平旷,可耕作。元末土民多避难于此。又红楠溪,在县东班鸠崖下,俱流入清江。《志》云:卫东四百里有灵阳溪,出容中山,其地与容美通。○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

  朝贡水在卫西。源出石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