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不惟可以守汉阳,亦所以蔽武昌也。

  汉阳县附郭。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于临嶂山下置沌阳县,后废。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曰汉阳,属沔阳郡。唐初于此置沔州,后废州,以县属鄂州。五代周为汉阳军治。元至元以后,皆为府治。《城邑考》:府城旧周六里,有八门。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坏,寻复修筑。明洪武初,平楚,驾临汉阳,筑城保障,然城垣单薄。嘉靖三年,始议增修,内外皆用砖石包砌。周仅四里有奇,门四:东朝宗,南南纪,西凤山,北朝元,朝元门旋塞。今编户六里。

  ○鲁山城在城东北大别山上。三国时为戍守处,因筑城于此。六朝以来,皆为要地。亦曰鲁山镇城。隋因置汉阳县于山下。或谓今县即鲁山城,误也。

  沌阳城府西六十里临嶂山下。《志》云:晋惠帝时所置也。祝穆云:魏定荆州,屯沔阳为重镇。晋立沔阳县,江夏郡移理焉。永嘉六年,湘州贼杜别将王真袭沔阳,武昌太守陶侃等击却之。建兴初,侃为荆州刺史,屯沌口。明年,移沔江,即沔阳也。亦谓之临嶂城。《水经注》:沔水经沌阳县北,又东径临嶂故城北,其实临嶂即沔阳也。沌阳,亦作沔阳。临嶂,亦作临障。大兴二年,荆州贼杜曾击败州兵,径造沔口。豫章太守周访击之,访进至沌阳,曾败遁。宋齐皆为沌阳县,属江夏郡。梁武帝又尝置沔阳郡。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遣军攻沔阳,拔之。后周亦为沔阳郡。隋初废。

  滠阳城府北四十里,亦安陆县地。晋惠帝时,析置滠阳县。《晋书》:张昌之乱,安陆人多附昌,惟朱伺合其乡人讨之。昌既灭,伺部曲以逆顺有嫌,求别立县,从之。分安陆东界立滠阳县,属江夏郡。建兴初,陶侃屯临嶂,杜将王贡袭侃,侃奔滠中。寻阳太守周访救侃,击贡,走之。滠中,即滠阳也。宋齐皆为滠阳县,属江夏郡。萧衍举兵襄阳,克郢城,汝南民胡文超起兵于滠阳以应衍。后周时,县废。郢城、汝南,俱见前江夏县。

  却月城在府治北六里,与鲁山城相对,形如却月。后汉末,黄祖所守处。建安十三年,孙权夺沔口,攻屠其城。《水经注》:鲁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偃月城。又《沔阳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晋元兴初,桓振据江陵,遣其党孟仙图据鲁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垒,是也。《元和志》:却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一里八十步,高六尺。又马骑城,在却月城西二里,周五里,高丈余。今长棚冈,其故址也。又府西四十五里有汉阴城,以汉阴山而名。皆当时屯兵处。○梁城,在府城东北。《南史》:梁武自襄阳趣建业,邓元起会大军于夏口,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今大别山横顶城,即其旧基。又有萧公城,在府西北五里,相传梁武筑城于此。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之右。一名鲁山,一名翼际山。东南有事,此为重镇。今详见名山大别。○凤栖山,在郡治后,今郡城环其上。其迤西之山,亦曰鲁山。《志》云:郡城东北有吴王矶,一名禹功矶。吴魏相持时,皆以沔口为重镇。吴守此矶以为险固,有铁门关在其旁,又有洗马洞及磨刀洞,相传以关壮缪得名。《志》云:铁门关,在今汉阳县治东北二里。

  汉南山府西二十里,汉水之南。有三峰并峙,一名三山。又汉阴山,在府西四十五里,汉水北,一名马鞍山。○湖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其形如盖,南临汉水,西带太湖。

  临嶂山府西六十里。层山临江,盘基数十里。晋于山下置沔阳县。宋绍兴四年,岳飞击贼曹成于汉阳,平之,移师次临嶂。咸淳中,德安府尝迁治此。今亦名城头山。山南有峰曰乌林峰,俗谓之赤壁,盖传讹也。○百人山,在府西南七十里,相传周瑜与黄盖诈曹公,大军所起处也。南滨江,有百人矶,今置巡司于此。又大军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府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小军山,昔吴魏相持,陈兵于大小两山之间,故山以大小军名。《志》云:府西南八十里,有尉武山,相传唐武德初,尉迟恭与朱粲战处。

  香炉山府西九十里。以形似名。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一统志》云:即此山也。又九真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山周百里,高峻纡回。唐咸通中,改名仙潜山。《舆地纪胜》云:即五藏山也。有九泉,皆清澈。

  ○汉水在城北三里。自沔阳州景陵县界,东流入府境,经汉川县,南流至此,又东与大江会于大别山北,其地名汉口。《志》曰:汉水与水合流入江处也。山阴石上有石穴二处,谓之锁穴。孙权攻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拼闾大绁系石为丁。晋王伐吴,吴人于碛险要害处皆以铁锁横截之,即此穴也。晋永嘉五年,石勒渡沔,寇江夏,拔之,进屯江西。时江夏郡治安陆,江西,即汉水东矣。今城东有渡,亦曰汉阳渡。胡氏曰:汉水入江处,谓之汉曲。又即春秋之夏。《堤防考》:汉口北岸十里许有襄河口,旧时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折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长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