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录异》:“地无石灰者,烧蛎壳为之。”《闽部疏》:“闽以蛎房代灰,真石灰。乃以配蒌叶槟榔啖,珍若食品。”
  草鞋蛎 生海中,大如杯,渔者以绳系腰,入水取之。
  黄 蛎 大于蛎房数倍,五六月有之。
  江珧柱 《闽书》:“韩退之谓马甲柱,苏子瞻以配荔枝。福州人谓之马[HT6,7”SS]月去厥,甲美如珧玉,肉柱肤寸,曰江珧柱。”《闽小纪》:“江珧柱形如二三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彩灿熳,不忝瑶名。子尝语人曰:即此肤理,便足鞭挞海族,不必问其中之所有矣。肉不堪食,美只双柱,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在于丁;人以其无多,不省察,故独让江珧擅此嘉名耳。会城初无此,予至后,令蜑人索之梅花,文石间,时时得之。十年以来,遂与香螺蛎房参错市中矣。”国朝朱彝尊《江珧柱》诗:“异味传方域,佳名注食经。连江谁布网,独漉忽登硎。递自三山速,风来五月腥。羚羊赢见角,[HT6,7”SS]虫只虫墨□同形。锐比盆花锸,圆同细带革呈[HT6SS](粤呼为角带子)。探肠先去甲,刮膜止存丁。净洗膏犹沃,新烹火莫停。冰檐同挂铎,雪菌乍抽钉。白嚼河豚乳,红餐荔子厅。谁言分鼎足,试倚灶觚听。”
  沙 蛤 《闽中海错疏》:“王匙也,产吴航,似蛤蜊而长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味佳。”《榕城随笔》:“西施舌者,是蠃属,以味美得今名,本名车蛤,蚌中有小蟹寄居焉。西施舌者,恃蟹而生,相倚为命,蟹出求沙土之类以哺之,蟹非蚌无所居,而西施舌非蟹则不食,一相失皆无生理,亦一异也。”国朝朱彝尊《西施舌》诗:“吴人输一钱,思睹西子颊。何如得网中,宵分啮其舌。”查慎行诗:“尤物佳名托,依然佳水乡。死惟逃越网,生只恋吴航。”
  蛤 蜊 《闽书》:“壳白厚而圆。”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晕。”
  螂 虫光 《海族志》:“形似蛤蜊而白,合口处色黑,俗呼为懒绩麻。”
  赤 蛤 壳有花文,赤色。又有海红,形类赤蛤而大,红粟似蛤而小,色微红。海蛤壳为风涛所洗,自然圆净。白蛤。《闽中海错疏》:一名穿豸。
  花 蛤 壳有文理,一名文蛤。国朝朱彝尊《花蛤》诗:“略识味似螯,宁知化非雀。谁加水族恩,特与绣衣着。”查慎行诗:“八水化几时,登盘复充鲙。刳肠谁见怜,文采却在外。”
  沙 虱 似螂虫光,壳差薄,小如箕而有尾,极脆美,稍大者,名土饭匙。”
  上 铫 《海族志》:“一名沙屑,壳薄,绿色,尾白色,味佳。”《榕城随笔》:“沙屑,一名小蚬,味极鲜美,但恨太小,不堪咀嚼。”
  车 螯 《闽书》:“蛤之大者,壳厚,微黄,肉坚,含浆不放。”
  蚶 《尔雅》谓之魁陆,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以其味甘,故从甘。《岭表录异》:“南人名空慈子,唐卢钧尚书作镇岭南,改为瓦屋子,以其壳大,有棱如瓦然也。”
  珠 蚶 蚶之极小者,形如莲子而扁。国朝朱彝尊《珠蚶》诗:“海物多充庖,珠蚶亦配酒。取祸自有胎,不在深闭口。”查慎行诗:“珠蚶色已甚,鱼鳞鹅眼许。海错幸自多,烹鲜乃及汝。”
  丝 蚶 壳上有文如丝,色微黑,比珠蚶稍大。
  淡 菜 一名壳菜,生海石上。以苔为根,壳长而坚硬,紫色,味最珍。生四明者,肉大而肥,生闽中者,肉瘦。其干者,闽人呼曰干,小名沙箭,形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号东海夫人。
  乌 虫念 似淡菜而极小,中无毛。
  乌 投 味甘,似乌□而壳坚,中有毛。
  蚌 虫吉也,形如蛤蜊,壳厚而长。谢在杭:“蚌大者如箕,海滨人习见,不足异也。”万历《府志》:“蚌头钱有珠胎。”
  蚬 似蚌而小,色黄,壳薄,俗谓之蟟。有黄蟟、土蟟之别。大江者,可食。小浦有之,有土气,不堪用。
  翠 翠 万历《府志》:“似蚌而壳翠。”
  海 月 《闽书》:“一名蠔镜,形圆如月,亦谓海镜,土人鳞次之为天窗。”
  石 华 方言谓之石雹。《临海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石 虫去 俗名龟脚,生石上,如人指甲,连枝带肉,有软瓜,得春雨则开花。按郭璞《江赋》:“石虫去应节而扬葩。”李善《注》引《南越志》曰:“石虫去,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花似草华,观此则石虫去,非即龟脚,俗误名也。”又按《闽小记》云:“龟脚,蚌蛤之属,味劣。”
    虫戚 《海族志》:“生海中,附石,壳如麂蹄,壳在上,肉在下,大者如雀卵。”
  老蚌牙 《闽书》:“似虫戚而味厚,一名牛蹄,以形似之。”
  石决明 《闽部疏》:“附石而生,惟一壳,无对,大者如手,小者如两三指,傍有十数孔,一说即鳆鱼。”《本草图经》:“鳆鱼别是一种,与决明相近。石决明俗呼将军帽。”在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