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月复作,作必对时,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盖其暴者不久,或数时或一日夜。其柔者久,或二三夜。有一岁再三作者,有数岁不作者。凡岁有打鬼节,则有一飓。有二打鬼节,即有二飓,鬼,鬼宿也。打节者,或立春、立夏等节,值鬼宿也。飓初起时,有雷,则不成飓。作数日有雷,则止。”《稗海纪游》:“台无定期,必挟大雨,澒洞拔木发屋,操舟最忌,惟得雷声即止。占台风者,每视风向反常为戒。如夏月应南而反北,秋冬与春应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妈祖飓后,便应南风。白露后至三月,皆应北风。惟七月北风多主台。旋必成台。其至也渐,人得而避之。或曰:风具四方为飓,不知飓虽暴,无四方齐至。如北风,台必转而东、而南、而西,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是四面递至,非并至也。飓骤而轻,台缓而久且烈,春风畏始,冬风虑终。又非常之风,常在七月。腊月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有南风,则占来年有台。如二十四日则应四月,二十五日则应五月,按日占月,至二十九日为应九月也。”《连江县志》:“夏秋之交,大风名飓,有此风必有大雨,其先有断虹之状见者,名曰“飓母”,又名“破帆”。“飓”俗讹为“风贝”,呼为报。舟行以四、八十月为稳,盖天气晴和也。六七月多台,谚云: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月有雷则无台。谚云:‘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九月天色晦冥,狂飚叠发,俗呼为‘九降’,或为‘九横’,上声。台飓俱挟雨,惟九降恒风而无雨,飓之以时异者谓之报。每月值初三、十八日,凡风随潮发此两日潮为最大,故潮满恒有风来。每旬值七八九日为报期。谚云:‘七无报,八凄惶,八无报,九夜不得到天光。又云:无事七八九,莫向江中走,皆言其必有也。’按月别有报,或先期即至,或逾时始发,不出七日之内。大约按其信期,系以神明故事,便于省记。正月初四日,为接神报。初九日,玉皇报。是日有报,则四季飓期皆准。否则,惊风骤作,多不及防。谚云:玉皇无报,渔家莫做。十五日,上元报。二十九日,窈九报。是日,闽俗合枣栗作糜,为窈九节。二月初二日,白须报。三月初三日,玄帝报。十五日,真人报。多风。二十三日,妈祖报。多雨。四月初八日,佛诞报。五月初五日,屈原报。十三日,关帝报。二十日,分龙报。六月十二日,彭祖报。十八日,彭婆报。二十九日,文丞相报。七月十五日,中元报。八月初一日,灶君报。九月初九日,重阳报。十六日,张良报。十九日,观音报。十月初十日,水仙报。二十六日,翁爹报。十一月二十九日,普庵报。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报。”
    潮 侯
  《三山志》:水路视次停泊,犹驿铺也。循州境东出,涨海万里。潮随月长,昼夜至如符契。乘风转柁,顾不过三,数日,舳舻相衔,囷载欻至,浮海达河,莫不有潮次云。但江潮常缓海潮三刻,至入河则又少迟耳。今按其侯,分为十五节。
  初一、十六两日昼潮卯正三刻,汐午。夜潮酉正三刻,汐子。
  初二、十七两日昼潮辰初三刻,汐未。夜潮戌初三刻,汐丑。
  初三、十八两日昼潮辰正三刻,汐未末。夜潮戌正三刻,汐丑。
  初四、十九两日昼潮已初三刻,汐申。夜潮亥初三刻,汐寅。
  初五、二十两日昼潮已正三刻,汐申。夜潮亥正三刻,汐寅末。
  初六、二十一两日昼潮午初三刻,汐酉。夜潮子初三刻,汐卯。
  初七、二十二两日昼潮午正三刻,汐酉末。夜潮子正三刻,汐卯末。
  初八、二十三两日昼潮未初一刻,汐戌。夜潮丑初一刻,汐辰。
  初九、二十四两日昼潮未初三刻,汐戌中。夜潮丑初三刻,汐辰中。
  初十二、十五两日昼潮未正一刻,汐戌中。夜潮丑正三刻,汐辰中。
  十一、二十六两日昼潮未正三刻,汐戌末。夜潮丑正三刻,汐辰末。
  十二、二十七两日昼潮申初三刻,汐亥。夜潮寅初三刻,汐已。
  十三、二十八两日昼潮申正二刻,汐子。夜潮寅正二刻,汐已末。
  十四、二十九两日昼潮酉初一刻,汐子。夜潮卯初一刻,汐午。
  十五、三十两日昼潮酉初四刻,汐子末。夜潮卯初四刻,汐午末。
    针 经
  凡驾船自北向南,针路福宁台山。内驶用坤未针。三更,船取东西磉山。东西磉山内驶,用坤未针。二更,船取芙蓉山。芙蓉山内驶,用丁未针。一更,船取小西洋山。小西洋山内驶,用丁午针。一更,船取北茭头门内,沿山取定海所前。定海所前,用丁午针。二更,船取五虎山,入闽安镇。五虎山用乙辰针,平竿塘三礁外过。三礁用丙已针,取东沙山。东沙山用丹已针。三更船平牛山,取乌坵山,接兴化湄州。自南向北,针路乌坵山,用艮寅针。四更,船平牛山。牛山用丑艮针。五更,船取东沙山。东沙山用丑艮针。一更,船平竿塘山。竿塘山用丑艮针。一更,船取龟屿。龟屿用丑艮针。一更,船取东涌山。东涌山外驶,用丑艮针。二更,船平东西石霜山。东西石霜山用丑艮针。二更,船平台山。又中道自北向南,针路台山。外驶打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