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闻见录 清 陈伦炯

提要
自序
卷上
天下沿海形势录
东洋记
东南洋记
南洋记
小西洋记
大西洋记
昆仑(又呼昆屯)
南澳气
卷下
四海总图
沿海全图
台湾图
台湾后山图
澎湖图
琼州图


自序

  先公少孤贫,废书学贾,往来外洋。见老于操舟者,仅知针盘风信;叩以形势则茫然,间有能道一、二事实者而理莫能明。先公所至,必察其面势、辨其风潮;触目会心,有非学力所能造者。

  康熙壬戌,圣祖仁皇帝命征澎、台,遣靖海侯施公琅提督诸军;旁求习于海道者。先公进见,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定计候南风以入澎湖;遂藉神策庙算,应时戡定。又奉施将军令,出入东、西洋,招访郑氏有无遁匿遗人;凡五载。叙功授职,再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副都统(按「广东通志」:右翼副都统陈昴,汉籍,福建人;康熙五十七年任),皆滨海地也。伦炯蒙先帝殊恩,得充侍卫;亲加教育,示以沿海外国全图。康熙六十年,特授台湾南路参将。皇上嗣位,蒙恩迁澎湖副将、移台湾水师副将,即擢授台湾总兵,移镇高、雷、廉,又皆滨海地也。伦炯自为童子时,先公于岛沙隩阻盗贼出没之地,辄谆谆然告之。少长,从先公宦浙,闻日本风景佳胜,且欲周谘明季扰乱闽、浙、江南情实;庚寅夏,亲游其地。及移镇高、雷、廉,壤接交址;日见西洋诸部估客,询其国俗、考其图籍,合诸先帝所图示指画,毫发不爽。乃按中国沿海形势、外洋诸国疆域相错、人风、物产、商贾贸迁之所,备为图志。盖所以志圣祖仁皇帝暨先公之教于不忘,又使任海疆者知防御搜捕之扼塞,经商者知备风潮、警寇掠,亦所以广我皇上保民恤商之德意也。

  雍正八年(岁次庚戌)仲冬望日,同安陈伦炯谨志。
天下沿海形势录

  天下沿海形势,从京师、天津东向辽海、铁山、黄城、皮岛,外对朝鲜,左延东北山海关、宁远、盖平、复州、金州、旅顺口、鸭绿江而抵高丽,右袤东南山东之利津、清河、蒲台、寿光、海仓口、登州而至庙岛成山卫。登州与旅顺口南北隔海对峙,东悬皮岛,西匝两京、登莱,是为辽海。

  登州一郡,陡出东海,尽于成山卫;海舶往盛京、天津者,以成山为标准也。成山卫转西南,则靖海、大嵩、莱阳、鳌山、灵山而至江南海州。此皆登州西南之海也。

  海州而下、庙湾而上,则黄河出海之口。河浊海清,沙泥入海则沉实。支条缕结,东向纡长,潮满则没,潮汐或浅或沉,名曰五条沙;中间深处,呼曰沙行。江南之沙船往山东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碍。闽船到此,则魄散魂飞。底圆,加以龙骨三段,架接高昂,搁沙播浪则碎折;更兼江、浙海潮,外无藩捍屏山以缓水势,东向澎湃,故潮汐之流,比他省为最急,乏西风开避,舟随溜搁,靡不为坏。是以海舶往山东、两京,必从尽山对东开一日夜,避过其沙,方敢北向。是以登莱、淮海稍宽海防者,职由五条沙为之保障也。

  庙湾南,自如皋、通州而至洋子江口,内狼山、外崇明,锁钥长江;沙坂急潮,其概相似。而崇明上锁长江、下扼吴淞,东有洋山、马迹、花脑、陈钱诸山,接连浙之宁波定海外岛。而嘉兴之乍浦、钱塘之鳖子、余姚之后海、宁波之镇海,虽沿海相联要疆,但外有定海为之扞卫,实内海之堂奥也。惟乍浦一处滨于大海,东达渔山,北达江南之洋山、定海之衢山、剑山,外则汪洋。言海防者,当留意焉。江、浙外海,以马迹为界;山北属江,山南属浙,而陈钱外在东北,俗呼尽山;山大澳广,可泊舟百余艘。山产水仙,海产淡菜(蚌属)、海盐(即小鱼)。贼舟每多寄泊,江、浙水师更当加意于此。南之海岛,由衢山、岱山而至定海;东南由剑山、长涂而至普陀。普陀直东之外,出洛迦门,有东霍山;夏月贼舟亦可寄泊,伺劫洋舶回棹,且与尽山南北为犄角。山脚水深,非加长椗缆不足以寄。普陀之南,自崎头至昌国卫,接联内地;外有韭山、吊邦,亦贼舟寄泊之所;此皆宁波郡属。

  自宁波、台州、黄岩沿海而下,内有佛头、桃渚、崧门、楚门,外有茶盘、牛头、积榖、鲎壳、石塘、枝山、大鹿、小鹿,在在皆贼艘出没经由之区;南接乐清、温州、瑞安、金乡、蒲门;此温属之内海。乐清东峙玉环,外有三盘、凤凰、北屺,南屺而至北关以及闽海接界之南关;实温、台内外海径寄泊樵汲之区,不可忽也。

  闽之海,内自沙埕、南镇、烽火、三沙、斗米、北茭、定海、五虎而至闽安,外自南关、大嵛、小嵛、闾山、芙蓉、北竿塘、南竿塘、东永而至白犬,为福宁、福州外护左翼之藩篱;南自长乐之梅花、镇东、万安为右臂,外自磁澳而至草屿,中隔石牌洋,外环海坛大岛。闽安虽为闽省水口咽喉,海坛实为闽省右翼之扼要也。由福清之万安,南视平海,内虚海套,是为兴化;外有南日、湄洲,再外乌坵、海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