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
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门
隋曰东太阳门武德中改东明门显庆五年又改宾耀
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
西入苑
北曰宣耀门
隋曰西太阳门武德中改西明门显庆五年改宣耀次北旧有宝城门门外苑又有二门南曰由仪门北曰咸安门
城中南北四街
旧五街东西四街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朝堂次东门下外省次东殿中省
隋曰殿内省
次东左监门卫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内省
次东左卫
隋曰左翊卫
次东左卫率府
开元初分左卫地造
次东尚辇局
与左卫率府隔左掖门街隋少府监作坊地
东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右春坊
分左骁卫地造
次东左骁卫次东左千牛卫
隋曰左备身府贞观中为左领左右府
次东家令寺
分左千牛卫造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
次东左武卫次东左威卫次东左监门卫
分左威卫地造
次东领军卫
隋曰左御卫府
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
隋司隶台及光禄寺之地
次东太府寺次东太庙
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
次北中宗庙
隋东宫率府之地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书外省
隋曰内史省
次西四方馆
隋曰谒者台
次西右卫率府
分右卫地造
次西右卫
次西旧有仓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后东第一曰右司御率府
分右骁卫地造
次西右骁卫次西右千牛卫次西右武卫次西右监门率府
分右武卫地造
次西知匦使
分右威卫地造
次西右威卫次西内侍省
本右威卫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园地充卫
次西右领军卫次西内坊
分右领军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东第一御史台次西秘书省
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长安周武帝时徙置邺隋炀帝为太子掇残缺者徙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正观四年秘书监魏征奏于京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徙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长秋监之地武德初改名内侍省武后曰司宫台寻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肃政御史台景云中台废开元八年王毛仲为太仆卿奏自安业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门门内道西旧有良酝署后为泻口硙坊
宾耀门内道北有詹事府
大帝末营于此
东城
隋筑
东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属宫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属宫城之东北隅高三丈五尺
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势北即含嘉仓城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
直东与外郭之上东门相值
南面一门曰承福门
南隔洛水当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南当承福门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北曰德猷门门出外郭
城中南北街二东西街三
旧四街后并曹司废街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一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司农寺
旧鸿胪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东光禄寺
旧司农寺之地干封中徙
次东太常寺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二横街之北东当宣仁门街北尚书省
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少府监次东军器监
本修甲弩坊开元初立为监
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从东第一卫尉寺第二都水监第三大理寺更北又开东西一街街北从东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将作监干封之后修缮东都始移并焉
  东都苑
隋曰会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二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
垣高一丈九尺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
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
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
隋曰清夏门
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
隋曰昭仁门
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圃门次东曰元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
显庆二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总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
苑内有合璧宫
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关凉亭改名合璧宫在苑之最西当中殿曰连璧殿又有齐圣殿北据山阜甚为宏壮孝敬皇帝薨此宫之绮云殿
冷泉宫
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
高山宫